有沒有文化與文憑無關——舒生讀《論語》第一百五十五

錢鍾書先生長篇小說《圍城》中的方鴻漸,他到國外留學沒有拿到畢業證,害怕回國受人恥笑,便找了個假證販子,買了一個子虛烏有的“克萊登大學”的博士畢業證,在買證之後,並以向警察報警威脅,大幅度地壓低了假證的價碼,被錢先生諷刺爲“中國自有外交以來的第一次勝利”。方鴻漸的文憑是假的,但學問終究還是有一些的,在以後從事的文化事業中,還算盡力學習,沒混到誤人子弟的地步。在文化界中,沒有文憑而有真學問的人,爲數更是不少,像錢穆、沈從文等人,儘管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做學問之紮實,都是有目共睹的。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也。

孔子說,我不是生下來就知道一切道理的,我是喜歡歷史,喜歡古人的智慧,喜歡研究古人的典籍,非常勤敏地用功,努力學來的。

孔子把人的智力,按好學不好學,分爲四等:生而知之爲上等,學而知之爲中等之上,困而學之爲中等之下,困而不學是下等。他不承認自己是上等智力,只承認自己好學。而且他好學的內容是古代,學古、學周公。但是他很勤奮,勤能補拙,對於古代、對於周公的東西,他學起來很帶勁,經常到了“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地步。可見,他至少屬於學而知之者,以中等之上自居的。

這話看起來很簡單,大約是有人恭維孔子是天才,是“天縱之聖”,孔子的自謙之詞。生來便能自知的天才真有嗎?書上說是有的,還有的說的神乎其神,比如說白居易,生下來還是嬰兒的時候,就認識“無”字。所以蘇東坡說:書到今生讀已遲。就是說人的天分智慧,大多是前生帶來的。這樣的人有沒有,暫且存而不論。但孔子認爲自己不是這樣的人,他是“好古,敏以求之”。

這裏就有三個問題,一個是“好古”,一個是“敏”,還有一個“求”。好古是,喜歡傳統的東西,敏是敏捷,聰明的意思,而求,則是努力。歸結起來,就是興趣、聰明、努力。而指向則是傳統的東西。南懷瑾先生說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在近幾十年以前的幾千年當中,觀念上都認爲今不如古。在歷史上許多地方,都引證古人的事例,充滿了對古人的讚美。而西方文化則反過來,認爲古不如今,越到後來,越是對的,明天會更好。

這就是中西文明視角的不同,站在物質文明的進步的立場,或者自然科學的觀點來講,明天實在是比今天好;而站在精神文明的立場講,今天或許比昨天差,所謂“人心不古”。

這樣就帶來一個問題。我們今天講的學習,和孔子講的學習其實並不是一回事。孔子所說的有文化,和我們今天普遍認爲的有文化也不是一回事。白巖松說:一個人有沒有文化,並非看他的學歷有多高。有學歷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沒有學歷的人,不一定沒有文化。讀很多書,擁有很高的文憑,和有沒有文化,有時完全是兩碼事。梁曉聲說:文化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爲別人着想的善良。而這些纔是我們最該學習的東西,因爲它關乎道德品質。

儒家把人的悟性學識分成生知安行,學知利行,困知勉行三個層次。生知安行,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仁義的道理,生下來就知道,按那個去做,心裏就安心。否則,就會心裏不安,渾身難受。比如,在得與失上,我一直記得一位叫不上名字的老兄的話。他說“如果有三張百元大鈔,和別人分,他只會拿一張。因爲一張是自己該得的,拿了心裏踏實”。但現實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人,不僅想自己多拿一張,甚至想全部拿回去。那位老兄其實並沒有讀什麼書,是個準文盲,但他的這番見地讓我記憶猶新。我想,這也許就是生知安行的人,不合義理,自己不安。

學知利行,是學習到了,知道遵守道德禮義是對自己有利的,所謂“小勝靠智,大勝靠德”。對義利之辨,懂得義就是最大的利,於是他也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這是學而知之,利而行之。困知勉行,是被困了,被懲罰了,知道不守道德禮義要喫虧,最終害了自己,那他也勉強自己去遵守。朱熹註解說,生而知之,是氣質清明,義理昭著,不用通過學習才知道。

如果孔子說自己是學而知之,我們至少也要做到困而學之,困知勉行。經常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多花些時間在“好古”上,多學習體悟那些關乎道德品行的大學問,時時檢視,事事反省,不斷把文化變成自己的行爲準則。這也許看不到,但很重要。它會讓人思想更自信、選擇更自持、做事更自主、生活更自立。而科學技術的學習應該在此基礎之上,否則,便會產生“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其實,道德的東西並不複雜,近乎常識。所以陸九淵、王陽明的心學,提出每個人都是生而知之,不學而能,這就是王陽明說的“良知良能”,所有的東西,你本來就會!就如孔子感嘆說:“這大路上怎麼沒人走啊?難道人們出門不是從大門出來的嗎?門前就是大路啊!路上怎麼沒人啊?”就是說聖人之道,簡易平常,即便是個傻子,他出門也自然在這路上走,怎麼路上沒人呢?

華杉老師總結兩個永不離開:一是永不離開常識,不斷迴歸常識,常識即良知。二是永不離開最終目的,始終爲最終目的服務,而不是陷在“問題”裏,這就是良能。其實道德的東西並沒有那麼高深和複雜,都是人之常情,或許這也是生而知之的原因。真理都是一樣的,歪理各有各的歪理。而孔子所說的,智慧、學問和做人都是很平實的。

我們怎麼學習呢,錨定常識,學習理論。如果錨不定常識,寧願啥也不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