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只是一場回憶


——讀《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大約半年前就讀了這本書,內心滿滿的感觸,卻不知從何談起。直到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才又讓我沉入關於育己育人的思考。

01過充滿真意的人生

和媽媽相依的小哥白尼,儘管沒有了父親的呵護,卻擁有了舅舅細膩而深邃的照撫。這種陪伴,不單單侷限在噓寒問暖的關切,更有豐美靈魂的深層孕伏。舅舅的信是開啓小哥白尼智慧人生的鑰匙,是栽種正直、勇敢、善良等美好人生的沃野良川。

宮崎駿認爲這本書最讓他感動的是它傳達出這樣的信念:“無論時代如何困難、殘酷,都要活得像一個真正的人。”

一個真正的人該是什麼樣子?他應該是一個心懷善念、懂得柔軟的人,是一個敢於面對、肯於修正的人,也一個踏實真誠、不溺浮華的人。

站在樓頂看雨中街景,人流如潮,小哥白尼認爲每一個人只是廣大世界的一份子,人就像水分子一樣來回運動。舅舅說,你認真思考的樣子最美,特別欣慰你能“擺脫了個人主義成爲一個觀察者”。打開心扉,聆聽別人,不以個人爲中心去觀察思考,才能瞭解事實與真相,纔會擺正自己思考,纔會不陷入自私自利的牛角。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發現;不同的視域,有不同的思考。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唯有主動“換位”才能深入“理解”,唯有跳脫出“自我”的思維才能客觀“認識”。思維方式的引導,是舅舅給小哥白尼首要的啓蒙,也是小哥白尼成爲“小哥白尼”的起點。

做一個高尚的人是舅舅的第二個囑託。高尚,基於能夠辨別是非、揚善抑惡,但“僅僅學習道德規範還不是真正的高尚”。舅舅告訴我們要不斷思考,“從靈魂深處明白,人究竟是什麼地方高尚,而非依靠世人的眼光,能夠時刻珍視心底湧出的真摯感情”。在學習、品讀那些高尚的事兒時,在默默自我付諸實踐時,若不由得內心充實、專注、感動又愉悅纔是對高尚最真的認同。從靈魂中孕育、生長出來的高尚,纔是真正的高尚。

當人際關係進入視線,小哥白尼將之概括爲人與人連接的網絡法則,這可算得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中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不經意的解讀。於是,舅舅提出,什麼樣的發現,會讓世人尊敬,纔是對人類真正有益的?鑽研學問,全力解決人類發展沒有解決的問題。從一袋奶粉想到了百千萬的人,這不僅是思維方式的拓展,其實也說明了爲他人服務是人與人交往的基礎。“人與人之間,應該建立有人情味的關係,人們親近好意,併爲此愉悅。”愛,不是交換,而是心甘情願,是不求迴應的給予,付出着並快樂着,纔是真愛。所以,不以利益爲目的,沒有計較的交往纔是有人情味的交往。

關於貧窮,舅舅在得知外甥給了同班貧窮的蒲川真誠的幫助後給了一段告誡——“貧窮的人多自卑,在他們面前不可高人一等,千萬不要無意中傷害了他們的尊嚴。”要學會平視,不嫌棄、不傲嬌。更要謹言慎行,因爲對於有的窮人,哪怕是眼裏流露出的同情,也會讓他們蜷縮。另一方面,舅舅闡釋了生而爲人,如何葆有自己的尊嚴,那就是“要着眼於自身的價值,找到自己的價值即使貧窮也不會自卑。”找到自己的價值,纔會擁有自信,纔會熱情、陽光,纔會對生活充滿希望!

印象最深的,就是當小哥白尼違背了與朋友之間的約定,當高年級同學攻擊朋友自己卻步不前、傷害了友情而深受背叛的譴責,並痛苦到大病不起的時候,舅舅和媽媽的長談讓他走出陰霾。舅舅說,做錯了,就要“像男子漢一樣負責”“把心中的歉意原封不動地告訴他們”“無論多痛苦,一定要承認錯誤”要“從痛苦中汲取嶄新的自信”真正的勇敢,就是敢於戰勝自己,有勇氣認錯並承擔因爲不敢、不能和不想所選擇的行爲及其帶來的後果。而當他寄出道歉信再次陷入不安的時候,媽媽以自身的經歷安慰他,“當心中充滿了美好的思緒就要付諸行動”,人生中一定會有很多事讓你很後悔,且無法挽回,但“後悔是後悔,如果因此明白了做人的重要道理就不枉費有那樣的經歷,人生也會更好更深刻”“無論何時都不對自己感到絕望……”。後悔也需要勇氣,坦然接受現實,正視痛苦,然後以此爲戒,獲取力量,在未來的生活中讓每次邂逅不再重蹈覆轍,必然會生髮出更多的美好。

關於幸福、偉大、歷史與創造……人生的諸多思考,需要我們在生活中用心體悟,事事躬親終成“真”。

02做觸及靈魂的教育

立德樹人,這是教育至臻的追求。要想教好書,先要育好人,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礎。

曾記得,一位有着豐富經驗的老班主任曾經說,孩子們一點點長大了,遇到事情或一些事情,她總是捨得時間和他們談心,甚至寧可課不上,也要把道理講通。所以,她的孩子們總是能聽進去她的話,學生的精神風貌特別好,因爲她的真誠、苦口婆心和堅持不懈。敬佩她善於做思想工作,善於打通心路教育和鼓舞學生的高妙。但,從未真正學習實踐過。

今秋,孩子們進入五年級,明顯有了自己的思想。以前單單通過制度、規則和要求,就能組織好、教育好,甚至立竿見影的有起色,如今反覆重申也只是事倍功半,甚至如風而過。焦急又焦急。簡單的說教,無法奏效。看來,的確需要一場懇談。

終於,在數度被投訴的無奈下,真正做一把教育者。將近半小時,把自己置身於班級中的一份子,說說對班級的感情,說說身爲班級人該有的行動,說說同爲班級人的相處之道,說說如何才能在這個班級中獲得快樂。隨後的球賽,因爲班主任不在,和孩子們一起加油、着急、喝彩,放學前的聽課狀態真的能讀出情意和光芒。

多年來,因爲身份所限,這樣的長談少之又少。又或許,是根本捨不得時間去做這樣的交流,只顧一味地攆進度、改錯誤。至於思想上的癥結,作爲科任老師,忽視到無睹。

如今,在學科知識教學的同時,我們更加重視了學科思想的滲透,也相繼開展了德育滲透,但全方位一體化的思想教育,能夠撫觸學生心靈內蘊的教育,幾乎只是班級管理——班主任一個人的任務。

切實把德育落實到學科教育中,真正做觸及學生靈魂的教育,需要常常用心和孩子們對話,把自己對人生的一些思考,融入到他們的生活中去,抓住契機,耐心地破解給他們聽。

學科是單一的,育人卻不能只限於學科本身。在學生面前,不能只是一名學科教師,而是他們人生萌萌起步路上的不折不扣的心靈攙扶者。當他們回首學校生活時,想起某一個道理是某一爲老師讓他刻入心魂的,那才師者真正的成功!

03給孩子最好的保護

爲人父母,孩子的童年,到底應該關注什麼?

在過去,我們關注的是他的衣食住玩,從喫飽了到喫好了,從穿得暖到穿得美,房間是否寬敞、玩具是不是時髦,物質的滿足是幾乎就是幸福童年的基本特徵。但,有了錯我們可以批評,可以潑喇喇罵一頓,太氣人的甚至動手一番教訓。孩子卻大多與父母合心合意,活潑潑得順利長大成人。

如今,我們又關注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傷沒傷自尊,有沒有自信,不能給太多壓力,從多欣賞少批評,到只能欣賞不能批評。所謂的平等,似乎扭曲成了對孩子全面的妥協。曾經聲稱不要讓孩子成爲“溫室裏的花朵”的宣言,漸漸的灰飛煙滅。很多花現在不僅僅是經不起嚴寒酷暑,也經不起風吹雨淋,甚至需得木棍兒支着才能挺得起腰。對於自由的過度宣揚和對民主、平等的偏頗理解,讓一些孩子肆意要挾迎頭而來的養育與教育。如果父母自身不能正確看待和處理,將來走入社會的只能是不堪一擊的瓷娃娃。

其實,什麼是保護?最好的保護,就是去經歷,去面對,去自己探尋人生的意義。不承擔,怎麼能扛起責任?不摔打,怎麼能戰勝困難?不受挫,怎麼能增長毅力?人生信念以及對人生真意的訴求與渴望,不應等靠生命成熟後的自我感受,而當從少年時就從親歷的生活中去體味、去品咂、去領悟,在成人的不斷引領下用心構築。培育一個有靈魂的健康人,是父母師長共同的責任。當孩子們擁有了正確的人生與價值觀,就會獲得長長就久的幸福。

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不惑之年才得此一問與深思——做正確的事,做真正的人。願人生不只是一場回憶,而是在經歷中豐滿內心、不斷向前的旅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