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沉默的真相》感到絕望?對不起,原著還要黑暗100倍

人們在尋求正義的時候,法律手段理所當然地具有優先。但它絕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後的手段。——佚名

1.

如果你對抗的惡勢力隻手遮天,用盡一切辦法阻撓你,甚至摧毀你,你還會堅守自己當年選擇的道路嗎?

這兩天追完《沉默的真相》,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如果你還沒看過這部豆瓣9.1分的高分懸疑劇,西門君強烈推薦你去看看。有網友稱其爲今年的“國產網劇之巔”,我覺得完全夠格。

簡單介紹一下劇情梗概——

一個有大好前途的檢察官江陽,卻因受賄貪污坐牢三年。出獄沒多久,他慘遭人殘忍殺害。嫌疑犯系著名律師張超。此案由刑警嚴良負責調查。張超承認犯罪,卻在接受法院宣判時當場翻供並拿出不在場證據,案件陷入死局。

抽絲剝繭後的真相,令人沉默難眠......

別的劇情不提,就說“江陽丟錢包嚎啕大哭”這段,絕對是全劇最催淚的劇情之一。

很多人可能難以理解——證據丟了你沒哭,被人誣陷了你沒哭,現在不就是丟了幾百塊嘛,至於麼?

至於。

如果你把自己代入到江陽這個角色中,這段失控的行爲就很好理解了。

擊潰一個成年人的,往往就是那些生活中看似無足輕重的小事。

江陽這些年爲了給侯貴平平反,失去了青春、家庭、名聲,從前途一片光明的檢察官淪爲一個修手機的,箇中酸楚只有自己知道。

他弄丟的,根本就不止那個錢包,更是自己的整個人生啊!

江陽的遭遇,讓我想起《芳華》中的一段臺詞:

“一旦發現英雄也會落井,投石的人會格外勇敢和擁擠。”

還有第十一集的結尾,張曉倩在教室的那個回眸。短短一個眼神,寫盡了痛苦、屈辱和無奈。

至於其他讓我潸然淚下的劇情,爲了避免劇透,我就不多說了,你們自己去看吧。

雖然《沉默的真相》打的標籤是“懸疑”,但其實這部劇最大的看點並不是案情的層層拆解,而是對人性善惡的殘酷刻畫。

侯貴平也好,江陽也罷,他們爲了揭露黑暗甘願付出生命的代價。可如果當事(見證)人換成一個普通人呢?

細思恐極。

2.

看完大結局的朋友跟我說,整個劇的基調太壓抑了,讓人不禁對這個社會的某些現象充滿絕望。

我打趣的和他們說,那可千萬別看原著,因爲它比銀幕上呈現的還要黑暗一百倍。

正如小說的書名《長夜難明》,整個故事就像一個漫長的黑夜,久久等不到黎明的到來。偶有的一點燭光,也經常被人掐滅在火苗裏。

說幾個原著和改編最大的差異點吧。

小說中,受害者是一羣小學生,而電視劇中變成了一羣中學生。至於爲何這麼改,過審是一方面,更多的還是爲了避免給觀衆造成不適感。

有一說一,這個改動無疑削弱了劇情的衝擊性。

李建國在劇中因證人的突然死亡(實則被謀殺)被解除公職,但原著後期他卻高升了。導致江陽等人一次又一次的收集證據受阻。

女記者張曉倩,即原受性侵者李雪,是影視版本的原創人物。小說裏對應的人物多年後成了失足婦女。因爲發現壞人根本得不到懲罰,所以對世界絕望了,從始至終不願意出來幫忙作證。

最讓人絕望的還是要數結局的改寫。影視劇裏算是半個“大團圓”,獲勳的封章獲勳,落馬的落馬,江陽沉冤昭雪。

但在小說的最後,所有人發現幕後BOSS也不過是鏈條上的一環,其背後還有“更高級”的人。

侯貴平和江陽沒有被平反,翁美香、葛麗、王雪梅等受害者,要麼死了,要麼瘋了,要麼帶着痛苦的記憶,勉強的苟活着。

雖然小說的結局寥寥數字,但其中透露出的作者的絕望感,令人不禁背脊一涼。

3.

有些人說,看完小說再看影視版會感到憤怒,因爲很多劇情甚至人物上的改動都過於的“美滿”。

而有些人看完網劇再看小說,則會感到一種深深的無力感,甚至懷疑人生。

其實在我看來,都大可不必。

小說在進行影視化創作的過程中,本來就會根據種種因素進行合理化的推倒重構。其中審查只是一部分的原因而已,更多的還是爲了滿足觀衆的觀影需求。

至於覺得看完《長夜難明》會有種如鯁在喉的感覺,恕我直言,那是因爲你太脆弱了。

小說中,張超說過這樣一段話:

“當初侯貴平的材料,我知道這種地方上的冤案是很難平反的,不是證據問題,也不是程序問題,是整個司法環境的問題,如果再過十年也許就不一樣了。”

作者想要表達意思非常隱晦,西門君也點到爲止。所以,別再抱怨小說有多黑暗了,現實也許更甚。

噓。

但無論如何,就像《冬泳》裏寫的那樣——

“關於沉溺與墜落的時刻,要記住,更要去相信,相信純粹與正義,風的低語,相信所有行動皆有意義,鐵會融化在雪裏,而我們終會在岸邊相遇。”

遲到的正義,終究也是正義。再光鮮的罪惡,終究也只是罪惡。

作者簡介:西門君,前《跑男》一二季現場導演,《我的才華不是拿來取悅你》作者。公 衆 號《西門君不吐槽》。關注我,毒雞湯管夠。商務合作請私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