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皮散文《观自在》系列143·我痴迷于无用之美 ·我痴迷于无用之美


老皮散文《观自在》系列143

·我痴迷于无用之美



黑夜与我总是特别默契,择一本好书,即是最美的陪伴。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写道:“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这是中国人的通病。”

我由此相信,无言也是一种修养。安静读书,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理会尘世的龌龊嘈杂,是我乐于接受的简约而闲适的生活方式。打开一本书,静静展开一段心灵之旅,时光便在幽幽书香里缓缓流淌。

入夜,对我来说是一个最好不过的念想。这也是唯一可容得自己撒野的时光。美景美在忧伤,美文美在放荡。在夜读中品味光阴,更多的时候独自冥想,无需知音,也不悲切。总觉得黑夜里的时光最为踏实。即便虚度,终究还是耐住了孤寂。如今的文学日渐小众化,但它永远不会消失。就像火柴一样,曾经一度风靡,后被打火机替代,如今再看早已是品味与身份的象征。其实,好的文学作品也是一样,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洗礼,得以留存下来的必是精品。

在我的生命里,读书这件事,最不可辜负。而读书中的任何一段内心经历,也都不会辜负我。就个人阅读习惯而言,有一些好书我总会重新去阅读。一次又一次,不断地品味其中的内涵。而且每一次重读都如同初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我的品味有点小众,所以我一直有一种偏见,觉得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精神不一定是主流的。由此类推,真正能够传承中国文化意义的作家不一定是浮在表面的那些。一个作家,若是淡漠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当下文化问题的思考,其个体灵魂也就可能脱离于语言形式之外。我觉得真正能够流芳百世的不止是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创造的精神。

隔着岁月,总可以感触到一些冷冽的东西。我甚至认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即是一半在路上,一半在书房。

夜读,闲于独乐,静于清欢。渐渐地,相对于紧张闹腾的社会现状,我更依赖于宁静而悠闲的一种“阅读美德”。 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读书是毫无用处的。但无用之美通常需要心性与敏感沉淀之后才能被接受。因而,我痴迷于无用之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