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脑

人生可能达到的高度除了运气这不可控但最重要的原因外,可控的首要因素就是认知。

认知框架大体上分广度和深度。广度决定格局,深度决定可行性,二者缺一不可。

我自己跟同龄人相比,广度还可以,差的是岁月时光淬炼的火候;深度要差很多,最近两年才有意识的开始刻意训练,在几项持续很久的日课上精专,站桩、冥想、瑜伽,确实有了很可喜的进益;未来几年打算在写作和表达上投入时间精力专精下。

但凡想要寻求突破、开辟新局面,都可以从这两方面分析,阅历多的从深度打磨,已经在领域内耕耘十数年的尝试下跳出圈子换个思维,应该很快就能有较大改观。不管咋样,处境千千万,说到底其实都是在针对自己的不足、最大限度寻求突破!

人其实大多都是由简到繁、再由繁回简的过程。从小到大,会学很多东西,在经过世界的打磨,把学来的知识凝练成精华吸收,把华而不实的东西果断舍弃掉。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在遵循这样的过程。比方说积累财富(再次强调下“挣钱”和“赚钱”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两套思维逻辑),当然目标就是要用最短的时间积累最大的财富,所以关于财富的理解才是最核心、最重要的技能,“时间利用率”和“复利”是最重要的概念,把握趋势、相关的财务知识几乎都是围绕“复利”衍生出的、怎样让爆发节点大幅提前。

除此所有的论调都不是财富累积的根本,钱就是钱,做事就是做事,产品价值以及个人价值等统统都是另一个层面的东西,赚钱在理论层面上就是这么简单,学好财务知识,至于能累积多少财富,就看财务知识在趋势上的应用能达到什么程度。

再比方说成长,我总结自己身上最有价值的“五点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让自己谦卑处下的;“进化为乐”是不对自己设限、期待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万物皆备于我”是一种博采众家之长的学习方法论;“科学精神”是可量化、可记录、可积累的黑客精神;最后的“耐心”是一项基本的、决定性的人生素质,但这五条归根结底都刻意落在一个关键点上:塑造大脑。

最近两周恢复了搏击训练。第一课进行了体能测试,结果是体能比七年前下降至少60%,以前训练前的热身动作,已经是注水的,一套做下来气喘如牛。平日力也保持八段、瑜伽、还有散步的锻炼,状态自我感觉也挺好,但事实就是七年来运动量不足,如果保持正常的训练量,可能状态会更好。上周抱着一个百斤沙袋练寝技,很平常的一个锁技动作,就把自己脚踝掰伤了,突然间就意识到人生本质都可归结于一个目的上:管理自我。

关于自己的一切,情绪、思维、习惯、言行等等,所有的搏击锻炼、瑜伽、冥想、临摹、阅读、时间记录等等其实统统都是为了这个终极目的,缺乏管理就会导致失控,身体也是如此,实际的强度和大脑认知的强度,在缺乏管理的七年内已经有了较大差距。而所谓“管理自我”再往深探究,就会发现更本质上是“把控大脑”。

所有关系的核心是保持沟通、永远同频,自己和自己也是如此,现在问自己:我们和大脑之间的鸿沟有多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