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心💕老师:给学习加点“好”感觉

自从7月份接触了中科院心理所《6S高效学习策略》以后就对这套方法特别痴迷,尤其里面提到的六个方面,让我有一种特别兴奋的感觉,觉得找到了研究可视化学习法的抓手和研究方向!

故十一放假我看到相关内容的线下课,我就马上加入了,只是想更加深入地理解,尤其是怎么落地实操!

我自己是实践派,所以我满脑子都是怎么用,怎么用可视化的方式实现,怎么可以更好复制,怎么可以针对不同人有更加灵活的调成,怎么让学生一直保有学习的热情和好奇,怎么让从家长和老师引导到学生自主学习,怎么让孩子学习更加有效果拒绝无效重复的动作?

所以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启了学习与实践,也拉着一群老师、家长和学业规划师去实践、去验证、去调整,只是希望给到孩子爱上学习的合适策略,给更多孩子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机会,给到更多孩子为自己负责的勇气和底气!

在这个过程我想明白了三个问题!

一、从教学活动向学习活动转变

在过去的3年,我一直关注的是可视化教学的方法,所有给老师的课程都是基于“怎么教”,虽然也会涉及到孩子是“如何学习的”,但是毕竟是给老师讲课,站的视角与给孩子讲课的视角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我遇到生命的困境的时候,我回归到初心“让孩子爱上学习”,它的主体不仅仅是老师,还有学生,所以我想去一线接触形形色色的学生,去验证这些方法是否有效!

在这次课程上我跟大家分享的过程中,我突然有一个觉察,之前我给老师讲了大量的“教学活动设计”,对于我来说设计有效的“活动”是非常容易的!

是否可以直接把这些“教学活动”结合学习方法变成孩子可以在学习中应用的“学习活动”呢?

“可视化学习活动”本身就具有全脑思维、高效直观、有趣有效的特点,那为什么不能把整个的过程就变成一个小“学习活动”!

而这些小学习活动对于之后开展线下训练营也可以采取和应用,并且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这次课程,我收获到的最大启发,盘活过往课程设计和学习活动设计的经验,让可视化学习法可以落地实操!

二、为孩子创造学习“好感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被提到最多的就是孩子对学习的“体感”!

说白了,就是说到“学习”什么感觉,是感觉“很难”、“很烦”、“很无奈”、“很痛苦”、“很无助”、“很无力”,还是“好好玩”、“好有趣”、“好享受”、“好好奇”、“好开心”。

为什么“体感”特别重要,其实就是在于对“学习”的感觉直接决定对“学习”的动机和动力源!

如果对学习有“好感觉”,就会主动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会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会想知道更多更多,所以学习会变成认识世界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就会非常主动、自主学习。

如果对学习“无好感”甚至“厌恶”,就是一提到“学习”就会大脑开启“防御”系统,会排斥、抵触、反感、对抗,把学习变成了一场“拉据战”、”零和博弈”,“诛心战”。

是什么把我们对学习的“好感”消耗殆尽的,是什么把我们对学习“热情”浇灭的,是什么把我们对学习“好奇”扼杀的?

其实每个父母、老师、学校都需要去思考这个问题。同时我们更要思考的是我们要怎么“唤醒”学习的热情,怎么激发学习的“动力”,怎么创造学习的“好感”。

对孩子的“慈悲”就是“口下留德、眼中有人,心中有爱”,眼前的这个人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真实,去听到他们内心的声音,尊重与接纳他做为独立个体的存在,用无条件的爱成就和滋养孩子的心田。

当爱满了,学习之光就亮了!

三、良好“关系”是学习前提

我会发现很多学习的问题本质并非是“学习能力差”、“学习不努力”、“天资愚笨”,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关系”没处理好导致的。

“母子关系”、“师生关系”、“自我关系”、“同学关系”、“父母关系”,其实很多学习的问题所反应巨大的问题都来自“关系”,当关系不顺畅的时候,其实就会在表象上变成“学习问题”,其实在底层有更深层的问题。

这段时间的不断学习,我发现对于教育是绕不开心理的,绕开心理看教育看到的都是表象的问题,而没有看到“人”内在,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关系在其中。

如果看到“关系”上冰山底层“需求”的部分,生命里就像时时刻刻都存在一个“雷”,说不定什么相关事件就会引发“炸雷”,如果不去“扫雷”,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引起生命的震动。

好好学习从“良好”关系开始,心敞亮了,才会有光进来!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这几年我开始了心理学的深入学习,因为只有直击本质才会获得“正解”,才会用“智慧”的眼睛去分别问题,找到真因,找到解决之法。

可视化教育在深入到学生层面的时候,不仅仅是关注学习方法策略,而是关注“人”本身,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唤醒一个人的生命力,也是我最早的那句使命“点亮你的世界,让你更好发光”这个点我不曾改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