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心老師:從說教到賦能

      連續參加了四天田老師的《從說教到賦能》的二模塊課程,讓我突然有種想停下來所有技能類學習,想接下來的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除了田老師的課程之外,其他的課程都暫時不學了。

      或許在過年前,我也是時候該“藏”了,跟10、11月的焦慮相比,現在更多的是內在的平靜,哪怕會面對一段時間的經濟壓力,但是我突然想停下來好好梳理、沉澱、轉化,以終爲始重新梳理,不亂動、精準發力。

      這次課程給我的觸動特別大,一方面是從知識層面,另一方面是從自我深層認知。

    一、  聽、說、問、答、評看講師“慈悲”

    這次課我很深地看到了“語言的魔力”,到底一句話說出來,是給學生賦能了,還是給學生“封印”了,很多時候都在老師一張嘴間,其實對別人最大的善意,就是不用語言去斷掉別人的慧根。

    深度傾聽才能立體表達,當一個人深深地被看到內在“五個小孩”狀態,精準地標註與表達的時候,其實才會讓對方感受到你懂我,我願意多說一點。所以聽不僅僅是聽到表面的信息,而更多是內在訴求和狀態,當這部分被看見對話纔剛剛開始。

    立體表達促進內在對話,課堂中的化學變化,是學生將知識與自己關聯,當學生向下聯想,將已有的認知與新認知進行加工的時候,纔是內在學習過程,所以知識不是灌了多少,而是關聯了多少,而語言中是否有足夠留白、空間、對話,讓內在轉化發生。

    教學中“轉化”比“輸入”更重要,“內在對話”比“外在對話”更有助於轉化,而室內的場域、狀態與能量流動,其實都是促進轉化的催化劑,用語言去引發更多思考、共鳴、轉化。

    如果“道理”和“說教”都無法讓人改變,那語言怎麼應用呢?哪些方式有效?

      可以試試  “故事”、“五種對話”、“金句”、“提問”、“勾劃畫面”、“鼓勵”、“賦能”、“點評”、“引發反思”、“框架性輸入”、“情感表達”、“促進想象”、“推進行動”、“留白”、“情緒感染”。。。。。。

    點評是教學的“點睛之筆”,點評是教學中的稀缺品,也是最能體現講師水平的環節,同時點評背後是深深地聽見與看見,而這種看見是帶有“慈悲”的深情對待每個生命體。

    點評分爲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基於內容本身的知識層面點評,另一部分基於人本身的內在訴求被看到,每一個都有需求深深被看見,同時每次點評都是賦能學生最佳的時機。知識層面邏輯層次下三層的能力提升,情感訴求邏輯層次上三層的認同賦能。

    聆聽、表達、提問、回答、點評,做爲講師的基本功,看上去越是簡單的東西,越是需要“慎之又慎”。

    語言就像“種子”一樣,有的種子是優良種子,有的是“不良”種子,有的時候無意的一句話,在別人心裏種下種子,但是卻是由對方承擔“後果”。所以,很多時候就需要在說之前,先想想自己的話是否出於良善,是對對方賦能還是打擊,看對方狀態就可以看出來,對方是反彈還是反思。

    語言是種藝術,它可以是一片春風,也可能是一陣狂風,而留下的痕跡只有接收者自己知道,作爲教育工作者,反而是需要“用好”這個“利器”。

    二、“教”人知識,“育”人成長

    每次上田老師的課,讓我對“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教育更關鍵的是“育”,育更多促人成長,好的教育是讓自己成爲更好的自己,怎麼幫助學生找到方向、建立自信、學會抉擇、直面挫折、勇於前行、拿到結果,或許一個老師不僅僅是給學生多少知識,知識本身都會忘記,而不忘的是那種感覺與體驗,是留在內在中的溫存。

    我覺得其實老師更多的是一座燈塔,不但點亮孩子的腦,更多點亮孩子的心,讓孩子可以有勇氣踐行腳下的路。

    從邏輯層次的角度,教滿足邏輯層次“下三路”,而育滿足的是“上三路”。

    從五個小孩的角度,教育就是五個小孩來回傳球的過程,“邏輯”、“情緒”、“意義”、“覺察”、“動感”,一堂課從死氣沉沉到靈動多變,其實它本身就是在調用不同腦區去進行學習和感受學習,建立學習“好感覺”,課堂如果不把“球”傳起來,課堂就只停留在“教”的層面,沒有走到“育”的層級。

    教育不是把“知識”留下,而是把“感覺”留下。

    三、故事讓生命流動

    這次課特別有特別多的環節在練習“講故事”,其實從第一天一直練習講到第四天,最開始我並不明白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設計,但是後來到了第四天我終於明白了。

  從教學的角度,故事是一個課堂的催化劑,它可以吸引人進入到一個情境中來,讓課堂在帶有飽含情感的故事中,把冷冰冰的知識變成有溫度的畫面,它催化了對內容感性認知,就算知識本身忘了,但是那個故事背後感覺還會留在心間。

  所以這次課程中,故事作爲粘合劑和催化劑,一次次把課堂能量推到高潮,並且講故事本身就是把球傳起來的過程,它本身不僅僅是靜態小人,在加入“問”與“答”,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動態”小人歡呼雀躍。

  從“傳承”的角度,故事讓家族延續的動力,就像在《尋夢環遊記》中說的“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故事是讓家族延續的方式,我們從小到大被家族故事所滋養,我們身上所有好的部分,還是不好的部分,其實都是來自我們的父系和母系。

  昨天我在梳理家族故事的時候,我曾經引以爲傲的優點和優勢,竟然無一例外的都是從家族中繼承的,曾經我還狂妄地認爲我能到現在都是我自己努力的結果,但是這次在梳理故事中,我卻發現全是來自於“基因”的強大。

    我們想知道自己的優勢其實很容易,並不一定要藉助“優勢測評”,只要盤點和梳理自己祖輩的優勢,其實這些一定在你身上有所體現,只是發揮多少的問題。

    人最大的天賦來自於家族優勢模因的繼承,而非苦苦學習那麼多術層面的技能。

    原生家庭人生主題,一方面,是自己療愈與和解,另一方面,是優勢模因繼承與延續。當我們看到每個人背後的那個故事,我們纔會真正理解每個人背後行爲動機。

    所謂的創傷,只是我們無法正確打開對方的故事,並且用自己的誤讀懲罰了自己,從而長時間在自己心底留一根深深的刺,只要有類似事情發生,就會引發自己內在世界的 天崩地裂,就會被自己的“刺”刺痛,同時會拿起“矛”和“盾”進入一級戰鬥模式。

  所以聆聽“故事”是改變我們對一個事情的“體感”,還原事情真相才能走出自己的“囚牢”,否則我們僅僅是用自己的刀去捅自己而已。

  這次上完田老師的課,我身體從未有過的疲憊,我知道這個軀體揹負了太多的情緒和未被療愈的故事,裏面有兩股特別生猛的力量在內在拉扯,我知道我想破掉我現在所困之局,我必須從跟自己和解,跟自己的這些“傷痛”故事開始,或許這個過程並不會那麼順利,但是我知道這是給2020年結束最好的禮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