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心老師:打破三分鐘熱度魔咒

      不知道你有沒有跟我一樣的困惑,明明知道讀書很重要,但是就是提到讀書就提不興致。

      曾經參加了好多跟“閱讀”相關的課程,但是都沒能挽救我不愛讀書的習慣。我總覺得我的快速成長,並不是因爲廣泛閱讀,而是因爲社會化學習和深度思考與實踐。

      所以跟很多人都說我是一個純聽覺、動覺型的學習者,閱讀不適合我,閱讀一本書我最多就吸收10%,看看就困了。

      “洋蔥閱讀”“高效閱讀”“影像閱讀”等等我都試過,甚至有人說,“你那麼喜歡畫,畫書畫筆記多好呀,有利於記憶又能傳播個人品牌”,但是嘗試幾天就不了了之了。

      很多人都想挽救我的“不閱讀”癌,想幫我養成閱讀的習慣,但是都以失敗告終,曾經我也想一度放棄,我就覺得像我這樣三分鐘熱血的人,就不適合讀書。

      但是,一件事改變了我對閱讀的看法,也改變了我對“三分鐘熱血”的看法,原來這個可以解決的,原來它背後是有一套策略的,我我希望把我的最新研究成果跟大家分享。

    2020年年底,聽了一次超哥講的課,講關於做讀書會的好處,做個人品牌,讀書會是需要去做的,而想在一個領域深耕,讀書會也是必須做的事情。

    當時我是聽進去了,我是衝動性行動派,好多事情覺得好,靠譜就馬上行動,不會去拖拖拉拉。所以回去後馬上開始列書單,針對於“可視化教育”都哪些書是必須讀的,是需要深度研究的,在這個梳理書單的過程,我就發現自己之前“不求甚解”的讀書,也是需要好好治治了。

    我自己有一個特點,我但凡想深入研究的課題,我都會把他變成課程,因爲要“交付”,所以它會倒逼我必須去做且做好一件事。

    讀書會也不例外,如果我真的想深耕學習,那最好倒逼自己的方法就是開讀書會,所以這也是爲什麼回來我就開始搞的原因。有一羣人給你付費了,你是不好意思不好好弄的,因爲“交代”“口碑”比“金錢”重要。

    所以,我也是硬着頭皮弄,希望第一次試水不要變成最後一次的嘗試。

    最開始,我還找不到那種感覺,分享兩本書,一本是側重於“可視化工具”類,一本是側重於“教學法”的。

    當分享完第一本書,我是完全沒感覺的,覺得做讀書會太難了,看書不是我的菜。

    但是做到第二本書的時候,是分享《講法》,因爲是師父的書,我對師父的東西是特別信奉的,所以我自己特別希望好好研究研究的。因爲本身田師的這些課我就學過,所以每每看到一些文字的時候,大腦就不自主地關聯到課堂上的內容了,所以我就會很興奮,就像跟田師對話一樣。

    在讀《講法》的時候,我是直接改了之前設定的每週讀三次書,一次線上共創會,而變成一章章跟老師們分享。

    讓我有這個轉變的就是田師一直講的“野蠻關聯,立體成長”。

    我就在想,有沒有一種可能是,我結合我所有學過的課程與過往實踐經歷去野蠻關聯的看書和分享呢,我能不能不斷地進行內在對話,不斷地去折騰自己呢?

    就是因爲我自己的一個轉念,我在看田師的書時候,書周圍寫滿了我各種野蠻關聯的東西,同時每天分享讓我特別享受的就是在分享過程中,當場現掛,野蠻關聯我所有能想到的東西,一次在看書和分享中獲得極大的滿足,就像田師和師兄們就在身邊一樣,從來都沒有過那種在看書中有神遊的感覺過,讓我每天都特別期待翻開田師的書,之後在羣裏各種天馬行空的關聯分享。

    所以,我就在想是什麼讓“改變”發生的呢?如果學習的目的是“促人改變”,那這個變化是怎麼發生的呢?如果這個問題可以解決,其實三分鐘熱度的問題就有解了。

    我在田師的“三駕馬車”中找到答案。

    三駕馬車:認知——情感——行動。改變發生是至少要走一圈這個循環,只有走一圈之後纔有可能讓“改變”發生。

    我用我閱讀的例子跟大家分享一下,看看三分鐘熱血可以怎麼治?

  第一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開局”。

  動作難度要“小”,不耗能。像我特別喜歡分享,如果用純講的方式,我就會感覺壓力沒那麼大,隨時都可以開麥,並且如果不逼自己非的畫圖才分享的話,其實難度又降半。並且這本書還是我最崇拜,想一輩子追隨的田師的書,想想都特別有意義和必要好好弄,並且趁着田師沒開下個模塊前,趕緊把田師之前的課配合書好好複習一下,畢竟《講法》就是一、二模塊的集合,配合之前上過課程內容,可以深化理解一些東西。

  從情感上,想把一個事情持續,一定從好感覺開始,這個事情不耗能,並且做起來特別有意義,並且因爲你做了別人還能特別受益,想想就特別美好,所以開局一定是從好感覺開始。

  第二步,創造驚喜和積極反饋。

  爲了讓行動可持續,它開始一定是足夠簡單的,所以我在《講法》的分享,根本就不準備課件,也不準備到底我要講什麼,沒有任何框架,全是現場開掛版,我發現沒有PPT的束縛,在讀書的時候本身就是各種野蠻關聯,而在講書的時候更是,我是一分享就興奮的人,很多時候就是那種心流的狀態,把很多之前的思考與實踐都可以一次性快速輸出,每一次行動都給我帶來了絕佳體驗,讓我在做的過程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學習其實不是完成“內在對話”和“外在協商”過程,它會讓學習更深化。

    同時,因爲我點燃了我自己,這個羣裏瞬間就燃了,大家那種超長豆腐塊的分享,讓我也獲得了非常積極地反饋,看到老師們的分享反而讓我更興奮,我看到的是這個羣裏的共鳴之樂。在行動的過程中,不斷有積極地反饋真的是讓一個行爲持續做下去的最關鍵的一環。

  第三步,修改認知行動策略

    這次的體驗讓我改變了我自己的認知,不是讀書無用,而是不進行野蠻關聯的讀書沒用。讀書不是爲了把一堆東西塞到腦子裏,而是爲了讓新知識與舊知識產生關聯,讓知識產生化學變化,不發生化學變化的知識無用,所以我發現我升級了我對於讀書本身的認知,讀書有的時候不在於“快”,而在於“深”,當然也是分“書”的。

      不過我覺得用野蠻關聯的方式去讀一本書,一段時間讀一個人的系列書,其實就可以在大腦的神經迴路中不斷強化這個人的思維,自己的思維中、潛意識中就會植入這個人思維模式,雖然可能在很多積累上沒有辦法去找齊,但是卻會在思維運轉模式中獲得極大地加持。

      所以這一年的時間,我打算死磕田師的東西,讓他的思維模式直接遷移到我的大腦中,讓我自己也可以擁有大師的思維套路。我也相信在這個過程中,我會因爲想弄明白一些東西,會翻閱更多的書,因爲“好奇”,想專研地更深。

    從“情感—行動—認知”其實不斷螺旋向上,就會改變一個固有習慣和認知,也會形成一個新的習慣,所有的習慣不會憑空消失,只會用一個新的習慣代替一箇舊習慣。

  改變三分鐘熱度的關鍵“創造開局良好體驗——找到做事情愉悅意義——熱愛與不愛捆綁小步行動——羣體社會化學習多元對話——創造行動中驚喜時刻——獲得別人積極反饋——修改原有認知錯誤模式——產生新的積極行動——總結個人版本套路——持續循環優化行動。”

  你有什麼想養成或者持續做的事情,那就從最小的行動開始吧,只要開始什麼時候都不晚。你說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