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排解即将失去至亲的痛苦?

问题描述:

一位朋友:癌症晚期,时日不多,太痛苦了,这世上最爱我的亲人,也是我最爱的亲人,我没法想象她不在的日子我要怎么活下去


我的回答:

…………………………………………………………

“感同身受”这个词有些奢侈了!

世间没有完全版的感同身受。

所以这个时候任何别人也代替不了你来分担你的痛苦。

不过还好,作为陌生人,我们远日无怨,近日无仇。这种状态之下,正常人也都不希望你陷于痛苦之中无法自拔。如果聊几句可以让你好受些的话,我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是乐于帮一下的。

我这么说,可能更真实一些。

这样你也许可能会更认真地考虑一下一个陌生人的劝慰吧。我觉得这样总比来一句不疼不痒的“节哀顺变”好一些。当然,这只是就一个陌生人来讲的。

道理大家都听过。比方说,人都会死的。这是一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废话!

人都会死的。有的在意料之中,有的在意料之外。

但不管怎样,失去至亲的人都会非常痛苦,这是人之常情。

相对来讲,因为意外失去至亲的痛苦要更大一些。因为猝不及防,就像晴天霹雳让人瞬间崩溃。

我妹夫8年前因为一个意外不幸离世,我跟他关系很好,特别伤心。但看到、听见妹妹撕心裂肺的哭喊的那一刻,我明白了,即便对亲妹妹来说,我也不可能做到完全的感同身受!

相对于意外,很多意料之中的阴阳两别,当事人的感觉可能会稍稍平缓一些。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时间!

面对生离死别的重大变故,我们需要时间去接受,去适应,去理解。

是的,去理解!

关于死亡,我们需要去理解。“死亡教育”这件事情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

但是,“听说过”和“懂了”是两回事!

对死亡的理解每个人都会不同,加之“文化”对于死亡的避讳,所以很难在大众的观念上对于“死亡”形成一种普遍的共识。

但有两项共识是存在的。

一是,死亡是无法避免的。

二是,失去至亲伤心也是无法避免的。

如果不再往深里探讨,我们的交流到此也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把一切交给时间,一切都会好的!因为生活还要继续。

如果还想就这个问题进一步探讨,我想说一说我对死亡的理解。仅限于个人观点。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所谓永恒,就是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没有一劳永逸的思考,写再多也不可能有终极结论。既然如此,何必“为不可为之事呢”?

只把我思考的结论和部分论据摆放在这里,别的不多说。

/

一切都将逝去,包括宇宙也会有生死的轮回。人的生命只是一个过程,可长可短,关键是体验。虽然如此,但生命是可贵的,有意义的。它的意义就在于我们体验了生命。生命是一种奇迹!

/

生命的不同在于体验的不同,以及对他人的影响不同。从个人的结果来说,没有什么不同。我们可以接受别人的逝去,也应该可以接受自己的逝去,人都不是神,世界不因你而存在,哪怕你是王公贵胄,何况还不是。

/

死亡对于死者来说并无痛苦,痛苦的是挚友亲朋。亲情很美,但本质是一种依赖。所有的依赖都会离去,包括我们可以给他人的依赖,也是如此,越早明白越好。让自己的内心丰足起来,成为自己的依靠。并非薄情,而是两个灵魂丰满的人,既可以相濡以沫,也可以相忘于江湖。而不是谁离开谁就活不下去。

/

如果只有一个活下去的机会,我会让给我的挚爱。但如果不幸,活下来的只能是我,我会好好活着。

/

生命是可贵的,但并不是最可贵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大唐开国之初有“战死是吉兆,终老为不祥”的民风,后才有大唐盛世。“舍身取义今日事……”如此种种,并非蔑视生命,而是让生命绽放,在生命这个过程中诠释生命的意义。“朝闻道,夕死可矣!”

怕死,没必要,也没什么用。活着就绽放,死了就接受。这并不是说非要成就什么丰功伟业,只是,在生命这个体验之旅当中,除了真心体验之外(能留下一些真理或是有用的经验就是伟人了),其他能得到的也就剩下患得患失了,有意思吗?

/

如果将逝去的是你自己,你希望你的至亲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继续生活下去?

/

传统文化当中对于守孝的要求,一定要保持悲痛,动辄要守孝若干年,甚至杜绝谈笑。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文化,只是听起来很仁义,看起来很道德。但并不利于我们对于生命本质的思考,也限制了我们对于死亡的理性接受。

/

理解死亡,接受死亡,也就接受了至亲的逝去。

/

很多时候“人之常情”和真理也并不是一回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