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人不遇 探訪關學大儒張載祠

天依然陰沉着,羞澀,伴着憂鬱,籠罩着深秋的天幕。秋雨是如此的涼爽,纏綿着,輕撫着,入鼻泥土潮溼的氣息,散發着淡淡的清新,不時在我呼吸的嗅覺中蔓延,盼望已久的張載故里之行終於中秋雙節在秋雨中進行。

下高速臨近眉縣橫渠鎮張載祠時,秋雨連綿不斷,青磚紅牆都被雨刷洗,空氣都被秋天的味道填滿。我不喜打傘,於是半在雨絲裏穿行漫步,偶爾有留在樹梢上的雨滴落在我身上,被風吹過的滑過臉頰。

因爲雙節又陰雨,街道上沒有很多行人,等我拍完幾張照片後,才發現一中年男子騎專用旅行自行車,拐過街角很瀟灑來到張載祠門口,只可惜祠堂要重新修建故今天閉館,男子也沒絕望,拿出手機似乎很熟練的在拍抖音並打卡,看來後互聯網時代中年人啥也沒耽誤。

張載(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世稱橫渠先生,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三十八位。其“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的名言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

張載祠位於陝西省寶雞市眉縣城東26公里處的橫渠鎮,爲關中十八景之一。張載祠前身爲崇壽院,張載年少時曾在此讀書,晚年隱居後,一直在此興館設教。他死後,人們爲了紀念他,將崇壽院改名爲橫渠書院。

“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天下開太平”,在張載的精神遺產中,這四句名言被廣爲傳誦,也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橫渠四句”,言簡意宏,開顯出北宋理學的浩然氣象,承載着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爲天地立心,難道天地有心嗎?張載《詩書》解釋:天無心,心都在人之心,看來人人有德有心,則天地地必有心。大抵言天地之心者,天地之大德曰生,則以生物爲本者,乃天地之心也。”所以“天地之心”,就是張載所言之“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仁民愛物之心。“爲天地立心”,就是依循宇宙本體弘揚並確立仁民愛物之心。

秋雨使秋天變得多姿多彩。我不得不說,秋雨是纏綿的,絲絲縷縷的灑落,微微涼中有點點的愜意,微風中我看到了雨滴在空中飛舞,然後慢慢滴落。我能聽出秋雨的淒冷,聽出秋雨的孤傲,聽出秋雨中的濃濃的詩意更能聽出到張載的呼喚:“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橫渠四句”的前三句,意在爲社會奠立長久的精神文化根基,體現了張載的遠見卓識。“爲萬世開太平”這句話是古代知識分子以天下爲己任的經典表述,也是最具中國風格並影響至今的大國和平理念。

錢穆晚年認定“天人合一”觀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之歸宿處”,並深信這是中國文化對世界的重大貢獻。先秦的“天人合一”觀念,發生了從王權壟斷向個人精神價值和生命意義的轉型。與這一轉型方向一致,張載對“天人合一”觀念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天人合一”命題既具有精神境界意義,也蘊涵了古人對社會秩序和自然倫理的訴求。可以說,張載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學史上天人之學的重要理論源頭,也是今天闡發“天人合一”命題的重要根據。

秋雨不緊不慢風雨兼程的繼續着,似乎不想停,徘徊在緊閉大門的張載書院,我情不自禁地想去撫摸這粗糲的牆磚,像是可以汲取些什麼歷史歲月一樣,這歷史的天空一定會跟秋雨一般纏繞着,或許張載會說:你來或者不來,我就在這裏。

重聲明:本文爲原創,轉載請說明出處

              何崇秋 2020,10,5於古長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