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爲溝通高手的本質:識別人性

文/嘯谷

大約八百五十年前,德國皇帝腓特烈二世做了一個實驗:

他將一批出生不久的嬰兒彙集在一起,命令看護人員只可以給予這些嬰兒正常的餵養和洗澡,但不準對他們說話和擁抱他們。

一段時間後,所有嬰兒都死了。

老皇帝的初衷僅僅是爲了想知道嬰兒開口會先說出哪一種語言,結果卻發生了在今天看來依然令人痛心的悲劇。

但這個實驗也恰恰證明:溝通和陪伴是人類最基本的一項需求。

在現實生活中,溝通時刻都在發生,卻又伴隨着各種各樣的問題,幾乎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被溝通所困擾。

《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裏,看出人外》這本書將“溝通”講透了,是我看過所有溝通書籍中最全面的一本(個人感覺翻譯不夠好,可見具備外文閱讀能力多麼重要)。

全書共63萬字,分三大部分:

看入人裏:探討與溝通者有關的因素,說明人際關係的本質,強調自我在溝通中的角色,並分析知覺與情緒在溝通中的重要性;

看出人外:聚焦於溝通者之外信息的傳遞與接收,分析語言的運用和非語言線索的特徵,強調傾聽的重要性;

看人之間:討論關係的演變過程,側重於親密關係的區別,提出增進溝通氛圍、處理人際衝突的各種溝通方法。

無論人裏、人外還是人之間,歸納爲一句話:識別人性並應用於溝通。

我們先來看溝通高手的幾個特質:

1、擁有多樣的行爲反應:也就是說無論面對怎樣的溝通場景,我們的大腦中都會有多種迴應方式;

2、挑選恰當行爲的能力:僅僅知道多種溝通技巧只是基礎,我們還要能夠預判每種技巧在不同場景下運用所產生的效果;

3、對他人的認知:通俗地講,也就是“見人說人話”。

溝通能力和技巧是可以後天學習的,共分爲四個階段:

意識覺醒期:第一次意識到新技巧可以帶來全新的收穫,開始學習;

笨拙期:初次使用難免生澀和尷尬;

熟練期:度過笨拙期後,可以熟練地運用這項技能,但仍需思考自己正在乾的事;

整合期:沒有特意思考也能做的很好時,這項技能就成了自我的一部分,完成了整合。“無他,手熟爾”。

其實不光是溝通,無論我們學習一門外語,或者學習游泳等技能,都遵循這四個階段的規律。

有了以上認知和準備,就可以着手訓練自己的溝通能力了:

一、看入人裏:

1、從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掌握“自我概念”,瞭解自己的生物性和社會性根源;

注重和溝通對象的“認同管理”,把握公開自我和隱私自我的尺度及對象;

掌握“自我袒露”的原則,明白其好處及風險,並能通過替代手段有效規避風險。

2、認識知覺和情緒:

瞭解知覺的歷程:信息的選擇、組織、詮釋和協商;

知覺的傾向共有5種,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對人嚴厲、對己仁慈;

先入爲主;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皮格馬利翁效應:我們被期待所影響;

最明顯的最有力;

運用喬哈里視窗進行分析。

感知並控制自己的情緒,讓情緒對溝通發揮正向作用。這個觀點同近些年很火的“元認知模式”相契合。

二、看出人外:

1、瞭解語言容易造成的溝通障礙,並學會正確的使用語言達到好的溝通效果;

2、掌握非語言溝通的技巧:肢體、情緒、語氣語調、觸碰等。

3、學會最佳的傾聽方式:注意傾聽時“心不在焉”和“心無旁騖”的兩種狀態,進行有效的傾聽。

選擇最佳的傾聽反應:借力使力、問話、釋義、支持、分析、忠告、評斷等。

只有會聽才能會說,當我們從溝通對象那裏得到信息時,要做到不僅僅是聽見。

三、看人之間:

1、人類因爲建立關係的需要而進行溝通,關係的發展共分爲:聚合期、維持期、離散期共10個階段。

人與人之間的所有關係都可以納入10個階段的其中一個,面對不同的關係期應採取不同的溝通策略;

2、親密關係即家庭、好友之間的溝通也常常出現問題,作者提出了“親商”的概念:

親密商數IQ:Intimacy Quotient,可用以下維度衡量:

身體的親密級別;

情緒親密次數;

智力親密範圍;

共享活動的程度。

從親商的等級中可以大致判斷關係程度。

3、增進溝通氣氛和處理人際衝突:

溝通中衝突是難免的,遇到衝突,防衛也是人的本能反應。

那麼如何避免防衛和衝突影響溝通呢?有以下幾種方式:

逃避(雙輸);

調適(一輸一贏);

競爭(一輸一贏或雙輸);

妥協(部分雙輸);

合作(雙贏)。

在上述處理方式中,合作無疑是最佳選擇,但在無法合作的情況下,我們應正確認識其他幾種方式的積極作用並正確應用。

以上內容大致概括了書中論述成爲溝通高手的方法,所有內容都可以理解爲對人性的識別與把控。

63萬字的著作濃縮在本文不足2千字的內容中,僅是淺顯的介紹。遇到溝通問題或有興趣進一步瞭解的讀者可以深入閱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