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沟通高手的本质:识别人性

文/啸谷

大约八百五十年前,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做了一个实验:

他将一批出生不久的婴儿汇集在一起,命令看护人员只可以给予这些婴儿正常的喂养和洗澡,但不准对他们说话和拥抱他们。

一段时间后,所有婴儿都死了。

老皇帝的初衷仅仅是为了想知道婴儿开口会先说出哪一种语言,结果却发生了在今天看来依然令人痛心的悲剧。

但这个实验也恰恰证明:沟通和陪伴是人类最基本的一项需求。

在现实生活中,沟通时刻都在发生,却又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几乎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被沟通所困扰。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这本书将“沟通”讲透了,是我看过所有沟通书籍中最全面的一本(个人感觉翻译不够好,可见具备外文阅读能力多么重要)。

全书共63万字,分三大部分:

看入人里:探讨与沟通者有关的因素,说明人际关系的本质,强调自我在沟通中的角色,并分析知觉与情绪在沟通中的重要性;

看出人外:聚焦于沟通者之外信息的传递与接收,分析语言的运用和非语言线索的特征,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看人之间:讨论关系的演变过程,侧重于亲密关系的区别,提出增进沟通氛围、处理人际冲突的各种沟通方法。

无论人里、人外还是人之间,归纳为一句话:识别人性并应用于沟通。

我们先来看沟通高手的几个特质:

1、拥有多样的行为反应:也就是说无论面对怎样的沟通场景,我们的大脑中都会有多种回应方式;

2、挑选恰当行为的能力:仅仅知道多种沟通技巧只是基础,我们还要能够预判每种技巧在不同场景下运用所产生的效果;

3、对他人的认知:通俗地讲,也就是“见人说人话”。

沟通能力和技巧是可以后天学习的,共分为四个阶段:

意识觉醒期:第一次意识到新技巧可以带来全新的收获,开始学习;

笨拙期:初次使用难免生涩和尴尬;

熟练期:度过笨拙期后,可以熟练地运用这项技能,但仍需思考自己正在干的事;

整合期:没有特意思考也能做的很好时,这项技能就成了自我的一部分,完成了整合。“无他,手熟尔”。

其实不光是沟通,无论我们学习一门外语,或者学习游泳等技能,都遵循这四个阶段的规律。

有了以上认知和准备,就可以着手训练自己的沟通能力了:

一、看入人里:

1、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掌握“自我概念”,了解自己的生物性和社会性根源;

注重和沟通对象的“认同管理”,把握公开自我和隐私自我的尺度及对象;

掌握“自我袒露”的原则,明白其好处及风险,并能通过替代手段有效规避风险。

2、认识知觉和情绪:

了解知觉的历程:信息的选择、组织、诠释和协商;

知觉的倾向共有5种,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对人严厉、对己仁慈;

先入为主;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皮格马利翁效应:我们被期待所影响;

最明显的最有力;

运用乔哈里视窗进行分析。

感知并控制自己的情绪,让情绪对沟通发挥正向作用。这个观点同近些年很火的“元认知模式”相契合。

二、看出人外:

1、了解语言容易造成的沟通障碍,并学会正确的使用语言达到好的沟通效果;

2、掌握非语言沟通的技巧:肢体、情绪、语气语调、触碰等。

3、学会最佳的倾听方式:注意倾听时“心不在焉”和“心无旁骛”的两种状态,进行有效的倾听。

选择最佳的倾听反应:借力使力、问话、释义、支持、分析、忠告、评断等。

只有会听才能会说,当我们从沟通对象那里得到信息时,要做到不仅仅是听见。

三、看人之间:

1、人类因为建立关系的需要而进行沟通,关系的发展共分为:聚合期、维持期、离散期共10个阶段。

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都可以纳入10个阶段的其中一个,面对不同的关系期应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

2、亲密关系即家庭、好友之间的沟通也常常出现问题,作者提出了“亲商”的概念:

亲密商数IQ:Intimacy Quotient,可用以下维度衡量:

身体的亲密级别;

情绪亲密次数;

智力亲密范围;

共享活动的程度。

从亲商的等级中可以大致判断关系程度。

3、增进沟通气氛和处理人际冲突:

沟通中冲突是难免的,遇到冲突,防卫也是人的本能反应。

那么如何避免防卫和冲突影响沟通呢?有以下几种方式:

逃避(双输);

调适(一输一赢);

竞争(一输一赢或双输);

妥协(部分双输);

合作(双赢)。

在上述处理方式中,合作无疑是最佳选择,但在无法合作的情况下,我们应正确认识其他几种方式的积极作用并正确应用。

以上内容大致概括了书中论述成为沟通高手的方法,所有内容都可以理解为对人性的识别与把控。

63万字的著作浓缩在本文不足2千字的内容中,仅是浅显的介绍。遇到沟通问题或有兴趣进一步了解的读者可以深入阅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