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幾乎所有痛苦的根源:內心想法與事實對抗

改變,並不是強行去扭轉某個行爲,也不是強行改變某個信念。僅僅是讓當事人看清楚事情的真相後的重新選擇。

造成我們痛苦的,並不是問題本身,而是我們對問題的想法。

拜倫.凱蒂把事情分爲三種:我的事,你的事,老天的事。人們之所以會感到痛苦,是因爲沒管好“我的事”,卻總是去越界管“你的事”和“老天的事”。

我熱愛真相,而且,以它當下的樣貌來愛它,絲毫不受任何幻想左右。”


在事實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感受


與事實對抗,與真相對抗,並不能讓事情變得更好,相反,接受真相,在真相的基礎上採取自己的行動,才能讓事情變得更好


轉念作業】

1.那是真的嗎?

2.你能肯定那是真的嗎?

3.當你持有這個想法時,你會有如何的反應呢?你能否找一個理由讓自己放下那個想法呢?那比能不能找一個理由讓你毫不焦慮的持有那個想法呢?

4.沒有那個想法時,你會是怎樣的人呢?


先生從花園回到客廳,那一腳泥會讓她抓狂;孩子滿屋亂丟的襪子會讓她情緒失控;先生不說愛她時,她會很失望……她總認爲那是不應該的,於是,她跟所有人一樣,內心“應該”的想法總是與事實在對抗,因此生活和工作衝突不斷,矛盾重重,最終導致婚姻失敗,苦不甚言。


ABC法則。




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認爲,不同的人對於同一事件會有不同的情緒和行爲反應。並非事件本身引起了這種反應,而是人對這個事件的不同看法導致了不同的反應,看法在這個理論中被稱爲“信念”。


從你的故事中,故事就是信念的呈現。所有的故事都是未經檢驗、未經審查的信念。


故事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方法,我們根據故事預測未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智”。可是,故事會阻斷我們當下的體驗,讓我們遠離真相。沒有故事的人生是活在當下的,這就是“慧”。所以,我們需有智,同時,也需要慧。慧,就是對故事保持覺察,跟當下的真相在一起。

首先,從抱怨開始,因爲抱怨中藏着人生大部分的痛苦,抱怨裏基本上都是病毒性的信念。

心理學研究發現,當人們一旦認定了某件事,哪怕是一件很謊唐的事情,但爲了證明自己是對的,總會找某些理由爲自己開脫,使自己心理上得到安慰,因此而看不到真正的事實


合理化通常有如下三種:




1、酸葡萄式:此機制是引申自伊索寓言裏的一段故事,對於狐狸來說,喫不到的葡萄都是酸的。人類也一樣,當自己所追求的東西因自己能力不夠而無法取得時,就加以貶抑和打擊,這種合理化模式稱爲酸葡萄式;

2、 甜檸檬式:狐狸因爲喫不到葡萄,走到檸檬樹旁,因肚子餓了,就摘擰檬充飢,而且邊喫邊說檸檬是甜的,其實擰檬味道是酸澀的。有時人們也會像這隻狐狸一樣,當我們無法得到更好的東西時,就會發展出另一種防衛機制,企圖說服自己和別人,自己所做成或擁有的已是最佳的抉擇,努力去強調事情美好的一面,以減少內心的失望和病苦,這種防衛機制會妨礙我們去追求生活的進步;

3、 推卸責任式:此種防衛機制是指將個人的缺點或失敗的責任,推給其他人或環境,從而讓自己的心靈保持平靜;


。大部分人都會被自己的故事所困,認不出故事之外的真正自己,甚至對自己一無所知。放下那些“故事”,你會體驗到,快樂是此時此刻的本然狀態。


這就是我們的習性,我們都很容易看到別人,特別是別人的缺點,但唯獨對自己視而不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