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回望童年和過去,會治癒我們

來源:若水心靈小屋(亦名禪喜) 作者:若水,文字原創 版權所有


前兩天看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沒有人推薦,但是在電商上看到它的銷量還可以,看介紹不錯就買了。


書挺適合作爲一種心理學的普及讀物,作者本人是英國一位心理研究者和諮詢師,他以擬人化的手法來講述了蛤蟆有心理問題之後,去找蒼鷺心理諮詢師諮詢,過程中發生了種種事情,他一共進行了10次諮詢,諮詢師就層層深入地引導他。



最後,蛤蟆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我自己看這本書的收穫是,對心理諮詢的開始,怎樣引入,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如何解決,有了更多認識。


諮詢過程中,諮詢師利用各種各樣的手法,去不斷地引導來訪者看到自己的問題,去重新找回心的積極性,我覺得這個對我是很有觸動的。


當中印象特別深刻的,心理諮詢師把人的基本情緒分爲四種,幼兒期就有的情緒,包括恐懼、憤怒、悲傷、快樂,那諮詢師就提到說,如果我們幼兒時期的一些基本情緒反覆出現,就會得到強化,那很可能我們長大後會重複那樣的行爲模式,就是無意識地陷入這種情緒之中。
前段時間聽一位老師的課程,他也提到類似的情況。當我們回頭梳理自己的一些從小到大的一些情緒反應和行爲模式,就會發現,之前的一些行爲模式,比如說容易去依賴別人等等,其實跟幼兒時期的一些經歷有關係。


那通過梳理和回顧,回望到兒時那個弱小自己的一種無助、失望甚至憤怒的情緒,當我們充分地理解這種情緒,其實這個情緒就得到釋放了,那由這個情緒引發的現在的一些問題,一些防禦性的行爲模式,就會得到緩解,甚至消除。



這也就理解了爲什麼一些流派會了解來訪者的成長史,甚至瞭解一些細節和當時的情緒,目的就是爲了解決當下的問題,這樣的方式,幾次實踐發現,是很管用的。
我自己也試過,當接納了兒時的一些情緒之後,就會更清晰,當下的一些問題不過是那時候情緒積攢到現在的一種轉移。
這也提醒了我,比如有時候我們碰到成年人碰到的一些問題,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我們自己可以放鬆下來,或者讓來訪者放鬆下來,去引導,這樣一些答案,就會自動浮出水面。
就是我們的表情和行爲可能你會說謊,但是情緒不會,有時候情緒看似壓抑了,但一定會以其他的方式來表現出來,並影響到我們其他的感受和言行。所以回過頭去讓情緒疏解,情緒得到了接納,也就不用再到處轉移。
人,才能真正地活在當下。
至此,我也部分理解了爲何精神分析學派等一些流派,如此重視童年的原因。


作者簡介:若水,北大社會學碩士、前21報編輯,心理諮詢師成長中,文章首發於禪喜公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