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的心》讀後感 一、作者簡介 二、內容概述 三、讀後感悟 四、延伸內容

一、作者簡介

約瑟夫·特奧多·康拉德,英籍波蘭作家。康拉德本是一名波蘭人,姓克爾澤尼奧夫斯基,1857年12月3日生於沙俄統治下的波蘭別爾季切夫。其父是當地一位具有愛國思想的地主,愛好文學,寫過詩歌和戲劇,翻譯過狄更斯、莎士比亞、雨果等諸位名家的作品。殷實的家庭,讓康拉德在上流社會度過了幸福的童年生活,同時也助他培養了文學興趣,爲日後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康拉德5歲時,其父因參加波蘭民族獨立運動,全家人被沙俄政府放逐到俄羅斯北部的沃格洛達地區。艱苦寒冷的生活,致使小康拉德的父母相繼因肺病去世,隨後他被送到舅母家撫養成長。9歲那年,康拉德在海邊度過了一個快樂的夏天,給年幼的康拉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慢慢的,當時間來到康拉德15歲時,曾經對於海洋的嚮往已然轉化爲人生奮鬥的方向——立志成爲一名海員。1874年,17歲的康拉德離開波蘭來到法國馬賽,參加了法國商船隊,從此開始了持續近20年之久的海上生涯,足跡遍及南美、非洲、東南亞、澳大利亞等地。並於1886年其加入英國籍。

1889年開始,康拉德開始利用業餘時間創作小說。1894年,康拉德結束了漂流生活,在陸上定居下來,並出版了兩部具有馬來西亞背景的小說《奧爾邁耶的愚蠢》和《一個荒島上的流浪者》。1896年,康拉德因爲身體原因放棄了持續二十多年的航海事業,轉而投向小說創作。1897年,康拉德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世界性代表作品《水仙號上的黑水手》。1900年,康拉德發表了英語世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鉅著《吉姆爺》。1902年,康拉德以自己多年遠航爲背景,創作完成了描寫在神祕的剛果河上航行的《黑暗的心》,出版後立刻引起轟動,被譽爲是英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主義小說,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對人類文明以及人性這一主題作了深刻的思考,成爲了康拉德最負盛譽的小說。

持續二十多年跟隨商船航行世界的旅程,給康拉德積累了豐富的海上生活經驗。正因此康拉德最擅長寫海洋冒險小說,有“海洋小說大師”之稱。康拉德早期作品可以看到模仿屠格涅夫、福樓拜、莫泊桑等大師的痕跡,但他不是一個滿足於走前人道路的作家,力圖按照自己的美學準則從事創作。約瑟夫·康拉德作爲英國現代主義小說的先驅,繼承了前輩關於英語小說的實驗與改革,爲傑出的維多利亞時期小說與最出色的現代派作家提供了一個過渡。康拉德的創作熔傳統與現代於一爐,寫作手法兼有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擅長細緻入微的心理描寫,作品多帶有悲觀神祕色彩。他是從傳統現實主義向現代主義轉化過程中承上啓下的代表人物,影響了福克納、海明威等衆多20世紀的著名作家,中國作家老舍更是稱他爲“近代最偉大的境界與人格的創造者”。

二、內容概述

出版於1902年的康拉德《黑暗的心》小說,當時英國正處於維多利亞晚期,在工業革命的驅使下,人們對於物慾世界的追逐達到了近乎瘋狂的地步,精神世界愈發迷離孤單。《黑暗的心》正是基於這個背景創作完成的,書中康拉德採用現代主義表現手法,給讀者展示了在高速工業化發展的繁榮表象之下,人的個體性被顛覆、物化、異化這一主題。

伴隨着工業革命的發展,讓英國經濟得到了質的飛躍,海外殖民地更是超過本土面積幾十倍的殖民地,足跡遍佈世界的每個角落。不斷擴張的殖民面積,加劇了英國民衆對物慾橫流世界的追逐,內心孤獨迷離的精神意識在逐次蔓延。康拉德在《黑暗的心》中,正是運用全方位、多視角的方式,用航海殖民的故事,描寫了這種精神迷離狀態下,個體存在凸顯出來的孤獨意識。

在工業革命殖民擴張的背景下,《黑暗的心》一書中,作者講述了一艘停靠於倫敦城外的海船的故事,船長叫馬洛,這艘船的使命正是朝向非洲的剛果河遠航。書中通過遠航故事,給讀者揭開了船長馬洛自己年輕時的非洲傳奇經歷,講述了他在非洲期間所認識的一個叫庫爾茲的白人殖民者的故事。馬洛與庫爾茲,兩人均是曾經矢志將“文明進步”帶到非洲的理想主義者,然而當他們相繼來到非洲後,各自內心卻發生了扭曲轉變。

馬洛宛若活佛一般的容貌,書中介紹“他兩頰深陷,黃面孔,背脊挺直,一副苦行僧的模樣,兩隻胳膊垂來,掌心向外翻,活像一尊菩薩”,菩薩活佛般善良的容貌,也塑造了馬洛性格中善良、堅定、純樸的一面。即便受到黑暗勢力的誘惑,險些誤入歧途,但他扔不斷加強自我約束,最終戰勝了野蠻,抗拒了誘惑,抵擋住了走向毀滅的窘狀。

與馬洛在非洲經歷不同,庫爾茲卻因自己的墮落與腐化,一步一步陷入到了滅亡的境地。書中講,庫爾茲無時無刻都向當地土著人宣稱“我的未婚妻,我的象牙,我的貿易戰,我的河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我的”。在非洲,庫爾茲成爲了當地主宰一切的暴君,完全喪失了對自己的約束力,從而道德淪喪,失去了自我。最終庫爾茲受到良心的折磨,一步步走到了毀滅的邊緣,在極度的恐懼中死去,這種結局完全是他毫無約束的行爲所致。庫爾茲在非洲的經歷,成爲了由善良純樸的普通人,墮落成貪婪恐懼的殖民者的完全寫照。

馬洛與庫爾茲不一樣的非洲經歷,恰恰反應了作者在小說敘述中,圍繞一個主題採用的兩條敘述線索。一條是關於馬洛前往非洲叢林的旅行,另一條則是關於庫爾茲的墮落與罪惡。兩條故事線索並行不悖,形成兩種不同的聲音,共同揭示了小說道德上的發現主題。同時,康拉德還採用兩個第一人稱“”來交替敘述的手法,巧妙地轉換敘述視角,賦予人物兩個同樣有價值的獨立聲音。一個是提供小說總體故事框架的敘述者“我”;另一個則是敘述者馬洛,通過在敘述過程中,不時停下來與“我”進行對話,對話中展開回憶,講述庫爾茲的經歷。兩條敘述線交錯疊現,讓小說人物更具多面性、立體性,也增強了小說人物特徵。馬洛與“我”的對話,更像是作者內心兩種不同狀態的自我對話、反省。1979年美國將《黑暗的心》改編成電影《現代啓示錄》,通過影像更全面、更細緻揭開了康拉德敘述的神祕面紗。

三、讀後感悟

《黑暗的心》作爲英國現代主義小說先驅約瑟夫. 康拉德的代表作,成爲了英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主義小說。作爲經典書籍,我先後通篇閱讀過兩遍。這部小說,可以看過是作者對人類文明及人性主題的深層思考與闡述。在不長的篇幅中,康拉德通過全方位、立體化的描寫,給讀者呈現了諸如殖民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象徵主義、存在主義、神祕主義等多種元素色彩,讓讀者從雄渾壯闊、獨到新穎的字裏行間,深刻感受到作者傳達出的強大的感染力。

這種壯闊獨特的感染力,在馬洛與庫爾茲不同非洲經歷中,巋然而見。而兩人不同的經歷,正是作者旨在揭示出人性底層需求的本質特性。小說主題亦在此闡釋中得以完美展現,遊戲人生,尋覓人生,探究人生,不斷對人性的思考,亦成爲了現代主義小說亙古不變的主題基調。關於人性的尋覓與思考,作者在馬洛與庫爾茲的對話中,悄然可視。馬洛本性善良,痛恨撒謊,討厭撒謊,更厭倦別人撒謊,他認爲“謊言裏帶有一種死亡的腐朽味兒,一種致人死命的臭氣——這正是我在世界上最爲厭恨、最爲憎惡的東西——我所要拋諸腦後永遠不再記起的東西。它使我難受,讓我噁心,就好像咬了一口某種腐爛發臭的東西似的”。然而當他向庫爾茲未婚妻隱瞞其死訊時,即便是一種善意的謊言,依然讓馬洛內心矛盾,痛苦不堪,“我覺得在我逃開之前,這幢房屋將會倒塌,天會塌下來壓在我頭上”。

馬洛複雜的矛盾心理,一方面,顯示出他認爲文明社會對原始、野蠻的最大反應是極端的厭惡;另一方面,他也感到了自己不斷地被這黑暗的荒原所誘惑,而無法自拔。《黑暗的心》正是通過這一系列生動、感人的人物形象和景物、事件的描述,把人性在非洲叢林深處的種種表現動人心魄、血淋淋地描寫出來。從大海、狂風再到叢林、舊船,哪怕一頂破舊不堪的帽子,作者通過這些特殊的事物鏡像,告訴讀者“一切藝術最初無不訴諸感覺”,給人們傳達出一種特殊的感官作用。象徵蘊意更是通過馬洛與庫爾茲的對話,以及“我”的講述,在日常生活中傳達出刻苦銘心的愛恨情仇、深藏不露的嬉笑怒罵,揭示出隱藏事物背後的道理邏輯。

象徵手法,其實在書名《黑暗的心》即可窺見端倪。何爲“黑暗的心”?其實是一語雙關。所謂“黑暗”,既象徵着昏暗的非洲叢林,又象徵歐洲人眼中非洲的原始、貧困、愚昧、落後、野蠻、疾病,還象徵着到訪者一路的艱辛、恐怖、危險,更象徵着殖民者對非洲的野蠻掠奪、殘酷統治,書中更是多次提到“黑暗”一詞,無時無刻不在闡述文明的墮落與人性的危機。同樣標題中的“”,既象徵着美麗的非洲大陸,也象徵着歐洲殖民主義者在失去道德的約束後那顆邪惡、殘忍、貪婪、殘酷的扭曲心靈,還象徵着幫助喚醒馬洛良知的內省之心,亦象徵着歐洲殖民主義者打着幫助非洲人民傳播文明的旗號,來對非洲人民實行殘酷統治。

《黑暗的心》,藉助馬洛的醒悟,洞察並揭示出了人性中整體所共有的缺點,即人性中固有的、普遍存在的頑疾——,這也正是“黑暗的心”所要表達的蘊意所在。通篇小說所要傳達的主要價值,即在於對人性的思考、對人類靈魂的探索以及對人類道德的呼喚。漸漸的,我們會發現沉下心來,鑽進去體味品嚐,用“心”去“看”,去“聽”,去“感受”,會發現不一樣的味道。

《黑暗的心》儘管背景設定在維多利亞晚期的非洲殖民統治下,但是文章中對於人性的探索、尋覓,一百多年後再回首,依然不過時,依然引起我們深層的反思。通篇閱讀兩遍後,簡單感悟出以下幾點認知:

一,多去發現事物背後的底層道理邏輯,跳出畫面看畫,不拘於現實,懂得思考。人性中的“惡”,正是阻礙我們每人前行的攔路虎。深挖事物背後的底層邏輯,跳出現有模式去思考,去感悟,定會重新發現不一樣的邏輯。

二,樹立一種健康的生活習慣,多讀書,多思考,多交流,適當取捨,適當放空冥想,保持內心寧靜。一種健康的生活習慣,多讀書,多思考多交流,可以幫助我們每個人成爲獨一無二的自己,尋覓人性中隱藏的一面。

三,向內求,反求諸己,反觀自我得失。不斷向內求反思自我,將自我內心昇華爲幸福、積極、善良、正義、高興、快樂、愉悅等正能量,方能在污濁的世界中,留有一份屬於自己的愛心港灣,扔掉人性中“惡”的一面,追尋到人性中的真善美。

四,探尋屬於自己的幸福密碼。書中庫爾茲從原本一個善良的普通民衆,轉變成爲一個殘暴冷酷的殖民者,人性“惡”發揮了重要作用。而我們自己要養成每天勤讀書、多思考、靜反思的習慣,讓自我內心逐步昇華爲高興、興奮、善良、積極、愉悅等正面情緒,找到屬於我們的幸福密碼,放棄“惡”的追尋。

五,拓寬格局,放飛視野,合作共贏,想得透才能打得透。人是場的產物,小說中庫爾茲陷入自我思維意識中,逐步成爲了一個自私自利、殘暴冷酷的殖民者。反觀馬洛雖也有內心矛盾的層級反饋,但始終堅守住了自己的底線,自始至終都是一名善良、純樸的普通人。而我們只有拓寬自我格局,不斷高維打低維,將自我內心慾望、鄙視、傲慢、質疑、反感,轉變爲溫柔、友好、大氣、從容,認知,並匹配平衡,只有格局擴大,圈子增強,認知升級,想得透才能打得透,方能讓我們不至於成爲“庫爾茲”式的人物。

四、延伸內容

電影:《現代啓示錄》

書籍:《白鯨》、《老人與海》、《第二十二條軍規》、《十日談》、《身份的焦慮》、《了不起的蓋茨比》、《尤利西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