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侬软语里的文化传承

跟朋友去嘉定参加《我嘉讲坛》的活动。因为听说活动地点是在西云楼商业街内的“杜公馆”,所以非常想去看看。这座从宁海西路182号整体搬迁过来的两层石库门楼房始建于1926年,是杜月笙生前真正居住过的地方。现在的这幢房子保留了原来百分之八十的建筑材料,按原来的内部结构,装修,还原了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江湖大亨生前的气派,这也是海派文化容东西方建筑风格为一体的经典。

非常有幸结识了两位评弹界的大咖级老师。从小跟好婆一起听评弹,耳濡目染对这门吴侬软语的艺术非常喜爱。徐惠新老师的《秋海棠》《三笑》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周红老师作为“丽调”的传承人,在书坛一直十分活跃,声名远播,但近年来她日渐感到评弹艺术的没落,所以提出了“文化评弹”的理念,和徐惠新老师一起为推广评弹艺术做了很多贡献。两位平时除了演出,还大量做公益讲座,为培养下一代积极努力。

今天的讲座现场来了九位小同学,他们是嘉定望新小学评弹班的学生。孩子们带来的唱段是《钱氏家训》,这篇家训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宝贵遗产,钱家先祖后唐时期吴越国王钱镠留给子孙的精神财富。两千多年来,钱氏家族人才辈出,在近代出了200多位院士,我们耳熟能详的钱穆、钱锺书、钱三强、钱学森等都出自这个大家族,追本溯源都离不开家训的教诲引导。将这篇家训编成唱段给了孩子们很好的文化滋养。

非常让我吃惊的是台上的九位少年学习评弹不过半年。而且今年因为疫情的缘故他们是通过网络课程跟周红老师上课的,直到最近才有机会一起排练。不过他们今天的表现真的非常出色。有板有眼,字正腔圆,口齿清晰,声音洪亮,最难得是能把评弹的雅致韵味表达出来。

周老师给我们介绍这些小朋友都不是苏州人,只有两个上海本地孩子,其他都是全国各地的新上海人,在语言上他们没有先天的优势,但却并不妨碍孩子们学习。这群孩子非常喜欢评弹,平时很努力,而且受得住“骂”,对现在的孩子来说能够听得批评是很不容易的。难怪这么短时间就能学得像模像样了。老师说指导学生们表演评弹,不仅是希望能培养后起之秀,也是希望能培养更多的观众,为这项传统艺术开拓新的天地。

在讲座上,徐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他跟杜公馆的缘分,当年他写《董竹君》的本子还特意去宁海西路找过杜公馆,但原址已没有老建筑,周围的人也不知道此处,没想到多年以后还有未尽的缘分能来这里面演出。杜月笙很喜欢评弹,帮助过很多评弹艺人,也算与评弹很有渊源。作为曾经在上海仅次于电影的表演艺术,评弹有过非常辉煌的时代。“吴头楚尾水乡情,江左文采出评弹”融合了说和唱,加上苏州地区人杰地灵,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这个形式简单的表演门类一点都不简单。

两位老师为我们讲述了评弹发展的脉络,许多评弹大家的轶事,以及这些年他们为保护传统评弹做的努力。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评弹,两位老师将传统唱腔与古典诗词融合,创作了很多好听的曲目。今天我们听到杜甫的《春夜喜雨》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都是大家熟悉的唐诗,用评弹演唱婉转悠扬更有意境。徐老师还唱了传统开篇《西厢记·请宴》让我听到了小时候熟悉的味道。最后讲座在周红老师唱的一曲《蝶恋花》中结束。高亢明亮,优美动听的演唱真是 “清越时犹寒玉在耳,悠远处有余韵绕梁。”

许多人会觉得传统戏曲离我们日渐遥远,有些曲高和寡。其实时代在进步,艺术家们也在为传承和弘扬自己的艺术门类积极努力。有时候多点开放的心态可能收获更多惊喜。在弦琶琮铮,抑扬顿挫中感受古老评弹的轻柔优美,吴侬软语的温婉韵致,感叹的文化魅力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评弹,喜欢过去精致的生活方式,让美好的事物能保留得更长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