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无尘 何来尘埃

                 

    苏轼曾经跟友人一起打坐,互问对方看到什么了?一者开玩笑说看到一堆屎,一者认真说看到一尊佛。故事虽短,却能写出我们凡人心性。​很多时候,我们心为形役,摆脱不了外界的束缚,无法放弃尘世的执念。被一种精神枷锁束缚,难以挣脱。当苏轼在山川江水获得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时,他用"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淡定看过往,也发出了"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感慨,那份豁达客观几人能比?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尘世中的一切都将在我们心灵打上烙印,俗世的观念也将是落在每个人心里的尘,我们无法抹去。我们汲汲于功名,戚戚于自身境遇,很多时候也只是为富贵名利折腰。就好比古代读书人不想为铜臭折腰,他们将古币称为"孔方兄"或者"阿堵物",但是他们在生活中真的能够不要这些古币吗?倘若真的能忘记这恶俗之物,恐怕也不在尘世生活了,更不会刻意去给它们取这样一些绰号了。有时我们极力想摆脱的也许不是外物,而是我们自身的一些执念罢了。只要我们的心还在尘世,就注定无法摆脱。

        古人曾有画地为牢,也有叶公好龙故事流传,都告诉我们一种符号给我们心里带来的巨大影响。我们将自己困在了符号化的语言里固步自封。我们也会在符号里寻找精神寄托,比如自古以来古代中华民族将龙作为民族图腾,龙的腾飞强大形象深入人心,也表达了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成为了人们精神的根,。一种精神的信仰,引领着无数华夏儿女艰难前行并为之奋斗不已。这符号已经成为民族精神之根,在沧桑的尘世浸染中渐渐长成参天大树,强大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只因这些图腾符号高度契合了历史节点中人们的心理和境遇,成为了人们共同的信仰,理想和追求。在人们的心里落下的一颗"尘",虽然看似渺小,但正如某作家所言"时代的一粒尘土,落在个人头上也可能是一坐大山",正是一粒粒的尘组成了尘世。而堆尘如山,在不同历史境遇中这山可以是沉稳依靠,给人们心灵依靠,也可以是某些人阿鼻地狱,难以承受之重。既可拯救芸芸众生,亦可毁灭众生。你的砒霜可能是他人的饴糖,符号可以是精神世界的阿鼻地狱,也可能成为他人的一念天堂。

      我们都生活在尘世,尘世的观念也必将在我们心灵打上烙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若是尘埃,也请尽染,若是心无尘,又何染尘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