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武志红学心理

一位50余岁的女士,也是成功人士,她对金钱有一种痴迷。尽管她已不再需要挣钱了,因为她的事业和积蓄足够她和家人过很富足的生活了,但她停不下来,因为一旦停下,她的心就会有空空如也的感觉。这种感觉很不好,而要逃避这种感觉,她发现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拼命工作拼命挣钱,钱不断累积时,她会有一种安全感。

    这例子表明,很多时候,追求成功的心理机制是一种循环。我们不断地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奋勇前进,但其实只是为了逃避内心的一些受伤感。这个办法看似有效,因为我们奋勇前进的时候,受伤感的确似乎没有了,而成功带来的富足、荣耀和羡慕,也令我们非常享受。

    然而,一旦陷入这个循环,我们会发现,我们不能停下来。一旦停下来,一种莫名的受伤感就会袭来,而那些所有外在的荣耀似乎都没有一点力量,可以抵挡这种感受的袭击。

    于是,我们宁愿每天都像高速旋转的陀螺一样,一天只睡五六个小时,甚至三四个小时,其他所有时间都在拼命忙碌。但这忙碌,只是为了不去面对内心那个无法逃避的受伤感。

    许多人失眠,也是因为同一原因。当像陀螺一样高速旋转时,我们绷得非常紧,内心的东西就被忽略被压制了,但一旦处于放松状态,内心的这些东西就会冒出来,我们就会难受。于是,为了不难受,我们就不放松,但不放松,就不可能有很好的睡眠。这也是一个恶性循环,于是你会发现,你越努力,越优秀,失眠就越严重。最终,你只好求助于药物,而这也逐渐成为一个恶性循环——你对药物的依赖越来越严重,你需要的药物剂量也越来越大。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有很好的描述:“先是有孤独,然后又有逃避这份孤独的执着活动,接着这份执着就变得非常重要,它操纵了你整个人,使你无法看清真相。”

    好好反省一下,看看你外在的优秀究竟有没有带给你良好的心态。如果没有,那么你一定是将外在条件当成了逃避内在自卑的工具了。如果意识到自己有这个问题,那么请试着对内在自卑做工作,而这个内在的自卑,一定发生在内在关系模式中,一定是因为“内在的小孩”对获得爱与认可没有信心。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

    一切自由、一切真理和一切意义都依赖于个人作出并予以实施的选择。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

    我们生命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

    我们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童年的关系模式会成为我们内在关系模式,也即人格;

    我们不断将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外部的人际关系上;

    幸与不幸,是我们在内在关系模式的引导下主动完成的;

    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这是我在《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中提出的六个定律。这六个定律可以概括成一句话:

    我们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但这个过程是在关系中完成的。

    自我觉察——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

    相对于“成为自己”而言,我似乎更看重“关系”,心灵成长的前五个定律,不管怎么强调“成为自我”,但大部分篇幅还是放在了关系上。我似乎不断在强调,要理解关系,要接受关系的实质,要放下对关系另一方的执着,放下埋藏在潜意识深处的改造别人的梦想……

    我为什么不把重点放在“成为自己”上,反而把“关系”当成了重点呢?

    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我知道我该如何成为自己,但我不知道你该如何成为自己,这只能由你自己去探索;第二,束缚我们走向成为自己的最大障碍,就是围绕在关系上的迷雾。假若破除了这些迷雾,理解了关系的实质,懂得放下对别人的执着后,对成为自己的渴望自动会浮现出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