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哈德·裏希特,如何煉成21世紀藝術大師?

在格哈德·裏希特(Gerhard Richter)享譽全球的60餘年職業生涯中,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社會中,他既運用表象表達又運用抽象來對付個人歷史,集體記憶和身份認同。

格哈德·裏希特(Gerhard Richter )

從1970年起,德國《資本》雜誌每年都會根據嚴格的評選規則評選出了過去一年國際當代藝術家的100強排行榜。從2004年起,曾經蟬聯多年百強之首的德國畫家舍格馬·波爾克終於被裏希特擠下來,他從此成爲全球藝術冠軍。

《幻影攔截》,布面油畫,140×190cm,1964

在他榮登第一寶座前的2002年,裏希特在美國舉辦了一個聲勢浩大的70歲生日的回顧展。紐約《守護人報》的一位評論家不假思索地把他稱爲21世紀的畢加索。

《蠟燭與頭骨》,布面油畫,100×150cm,1983

回顧裏希特的前半生,這位1932年出生在德累斯頓的男孩於二戰殘酷的硝煙中成長,親眼見證了家鄉在炮火的轟炸下夷爲平地;在東德的藝術薰陶中曾創作過不少以擁護社會主義爲題材的具象繪畫,並在劇院任場景畫家助理。

《貝蒂》,布面油畫,102×72cm,1988

搬到西德後,他來到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博伊斯(Joseph Beuys)便是當時學校的老師之一。在1959年卡塞爾文獻展上,裏希特首次接觸到當時以激浪派、波普藝術爲代表的衆多新鮮藝術思潮,波洛克(Jackson Pollock)、豐塔納(Lucio Fontana)、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等人的作品讓他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藝術中那放肆的自由。60年代中期,裏希特的創作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他根據報紙、雜誌和家庭相冊上的圖片創作出了單色畫。

1968年創作的《米蘭大教堂》於2013年在紐約蘇富比拍出3712.5萬美元

裏希特是一位多產的藝術家,他曾在筆記中提到:“令我感興趣的就屬那些灰色地帶,也就是那推移的過程和色調的組合,以及那具有繪畫性的空間,畫面上重疊和連接的部分。”當觀看成爲考察的思考過程,層疊的畫面,反倒因應繪畫過程而提供更多元的解讀方式。能夠引起相對立的兩者,在重疊曖昧之處的意義探討。

《9月》,布面油畫,52×72cm,2005

80年代中期,裏希特開始使用一種全新的創作方式——連續地塗抹顏料,用刮板一層一層地刮掉,然後加上滴狀的顏料和精心佈局的筆觸。由此產生的破裂表面,其紋理和色調的不規則堆積,就像帶有下面一層痕跡的重寫本。裏希特的抽象作品常常以系列的形式出現,似乎既挑戰又強調了系列性和重複性的體系。

《4900色》,天然漆,680×680cm,2007

藝術世界的重心開始轉向個別藝術家,裏希特已經成爲一個資產類別。很少有人能夠斷言某位藝術家已經達到了巴勃羅·畢加索或者安迪·沃霍爾那樣的藝術成就,但是藝術圈似乎要提前將在世的裏希特捧上拍賣“神壇”。

裏希特蠟燭畫作是第一件高拍賣價的作品。2001年他在紐約MoMA展覽後,蘇富比以530萬美元拍賣了他的《三根蠟燭》。

2011年,格哈德的作品拍賣總價達到了2億美元,穩坐“在世”藝術家作品拍賣價格的頭把交椅,甚至高於莫奈、賈科梅蒂、羅斯科等人作品的總價。在紐約裏希特畫廊,長長的作品預定訂單上,平均單幅都要賣到300萬美元。近十年來,他的作品吸引着在市場上買家幾乎狂熱的追捧,他有近50幅作品在公開拍賣中到達了超過1000萬美元的成交。裏希特的市場如日中天,堪稱現存於世的藝術家中賣得最好的一位。

1986年《抽象畫》在2015年成交價3040萬美元創拍賣紀錄

裏希特的拍賣行情一路飄紅不僅僅是市場需求的“單相思”,展覽策劃團隊也功不可沒。無論是拍賣行,抑或是博物館畫廊等藝術機構,都迫切希望培養藝術界的新“大腕兒”,從而在全球各地爲其作品舉辦展覽。

1982年的風景名作《冰山》在倫敦蘇富比1.48億元人民幣

源源不斷湧入藝術品市場的收藏家和代理商也把握商機,不斷交易裏希特的作品而獲利。在衆多買家之中,不乏有法國奢侈品巨頭貝爾納·阿爾諾,藝術超級經銷商拉里·高古軒……俄羅斯的億萬富翁羅曼·阿布拉莫維奇也是裏希特的擁躉者,他曾經在2008年5月以1520萬美元買下了裏希特的一幅大型橡膠滾軸抽象畫;臺灣國巨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著名華人藏家陳泰銘就收藏了多幅裏希特的作品。

《抽象畫(649-2)》在10月香港蘇富比秋拍以2.146億港幣成交,爲亞洲區拍賣最高價西方藝術品

在德國人眼中,裏希特就像“藝術界的清教徒”,主張邏輯性、嚴肅和經典。“我不是現代主義藝術家”。裏希特說,“現代藝術一直給我的印象是流行且自吹自擂,我做不到”。

轉載自:絕對藝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