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的《吶喊》到底在吶喊些什麼?

1893 年,蒙克最出名的那張畫誕生了。天空、河流、陸地扭曲變形、融爲一體,顏色和線條在瘋狂地奔走。孤獨的人從遠方走來,周圍的人事不關己……終於,一聲“吶喊”響徹天際——所有的實體都被摧毀,變成深淵的一部分。

這張畫是蒙克的爆發,也是蒙克的釋放。

聖·克盧之夜,1890

《吶喊》誕生的前一年冬天,蒙克畫了《聖·克盧之夜》。那一年,他在巴黎求學藝術,收到來自家鄉挪威父親去世的消息。那是離開他的第三個親人,也是他的噩夢。

蒙克 5 歲時,母親就死於肺結核;14歲時,姐姐也病死了。更可怕的是家族的精神疾病。他的父親是個偏執瘋狂的基督徒,在飯桌上以地獄恐嚇孩子。遺傳加上成長環境,蒙克和他的妹妹,都常年飽受精神疾病的折磨。

病中的孩子,1985-1986

藝術是蒙克唯一可信賴的。他拿起畫筆,不是爲了藝術,而是爲了自己的靈魂得到解答。蒙克也曾嘗試過,在當時藝術界大行其道的印象派風格,可那僅僅是視覺層面上的探索,滿足不了他的追問。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爲什麼人們一邊痛苦掙扎,一邊緊緊相依?爲什麼貪戀,又爲什麼忍受?蒙克說,“我們將不再畫那些,在室內讀報的男人和織毛線的女人。我們應該畫那些活着的人,他們呼吸、有感覺、遭受痛苦、並且相愛。”

《吶喊》前身之《日落下的黯然:絕望》,1892年

但這種屬於蒙克自己的陰暗風格,並不被當時的人理解,特別是自己的父親,堅決反對如此“傷風敗俗”的作品。在冰冷的海里漂流已久,眼看着有岸可依,突然更大的浪頭打過來——他被推得更遠了。

吶喊終於爆發。蒙克的吶喊成爲一種共通的表達,哪裏有壓抑,哪裏就爆發吶喊。

1961 年 3 月 31 日,《吶喊》登上美國《時代週刊》的封面。那一期雜誌的主題是,犯罪感和焦慮。20 世紀 50 年代的美國,正處於經濟發展的“黃金期”,同時也拉開了與蘇聯冷戰的序幕。迅速而緊張的氛圍下,美國人的神經變得脆弱。

美國著名作家諾曼·梅勒,將 50 年代稱作“隨大流和消沉的時代,一股恐懼的臭氣,從美國生活的每一個毛孔中冒出來,我們患了集體精神崩潰病。人們沒有勇氣,不敢保持自己的個性,不敢用自己的聲音說話。”

牽掛,1894

而如今,我們每天都在用的 emoji 裏,也有這個“吶喊”。它被濃縮爲一個表情,再無其他。這個時代喜歡戲謔,喜歡娛樂,把人們精神上虛弱包得好好的,以至於焦慮有增無減。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吶喊”源頭的那個問題,從來沒有解決。

吶喊,1910

1910 年的時候,蒙克畫過第二幅《吶喊》。色彩更爲鮮豔,筆觸更爲流暢和堅定,看上去更像是一幅“成品”。

就在兩年前,蒙克不堪精神疾病的折磨,接受了電擊治療。按照醫囑,蒙克要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就連交友也必須有所選擇。這些,不僅改變了蒙克的精神面貌,也改變了他的性格。

 皇色木材,1911 - 1912

隨之而來的畫,甚至有了明亮的色彩。一度排斥他陰鬱畫風的故鄉挪威,也開始接受起蒙克改變之後的作品。他的畫開始變得好賣;他的日子看上去越來越好。直到戰爭接踵而至。

蒙克一直和德法兩國,有着很深的淵源,法國召喚他年少時的藝術夢,德國給予了他成就的土壤。而當這一切都變成炮火……時代的困局刺激着蒙克,那些沒有解決的生命意義捲土重來。

分離,1896

在畫第一幅《吶喊》的前後,蒙克還有一個重要的系列創作,叫作“生命的飾帶——關於生命、愛情和死亡的詩篇”。那時候的他,懦弱而決絕地愛過,苦於疾病折磨,跌倒在生命的虛無中無法起身。

而此時此刻,當這些問題變成全世界的問題,蒙克再次用畫作迴應這些。他承認自己“生命中真正的突破,來得非常晚,實際上在 50 歲時纔開始”。

橋上的女孩,1902

相比之前,蒙克的畫多了很多層次,不再是抑鬱或明亮之分,不再是純粹的吶喊或相信。而是真正的較量。

比如,《星空》裏多了人影

左:創作於 1893 年;右:創作於 1924 年

《吸血鬼在森林中》多了場景

左:創作於 1893 年;右:創作於 1916-1918

《亞當和夏娃》比起《男人和女人》,同樣是悲觀絕望的愛情,描繪的卻是人性,而不只是人

左:創作於 1898 年;右:創作於 1918 年

生命如此複雜,人們與困擾他們的永遠在一起。

1918 年,蒙克出版了《生命的飾帶》的小冊子,想要呈現的是“人們頻繁談及的那個關於生與死、愛與苦難的主題”。這主題曾經是蒙克的噩夢,而如今變成他覺悟,並饋贈於世界的方式。當他給予時,自己也變得寬闊。

星夜,1923 - 1924

一戰結束之後,蒙克又來到德國,並買下許多德國藝術家的作品,甚至用自己的所得去資助,鼓勵他們在這個亂世中繼續創作。

然後他的晚年繼續遭受着磨難。從西班牙流感死裏逃生後,蒙克又患上了眼疾;所剩不多的親人相繼離世;更錯愕的是,當納粹統治德國,蒙克的作品被定性爲“頹廢墮落”而被沒收。蒙克拒絕和侵略者來往——德國幾乎是他的第二故鄉,他又一次失去了“親人”。

窗邊,1940

蒙克在晚年畫了很多自畫像,孤獨和懷疑一如既往,但他已經接受。醫學或許能治療蒙克的癲狂,但無法消除他對生命本質的懷疑。它越真實強烈,越讓人無法安寧,而真正活着的感受也越強烈。

拯救毀滅的不是麻木,而是痛苦與掙扎給予的力量。蒙克想把這力量給世界。他去世後,把所有留存的作品都留給了家鄉,如今成了蒙克美術館最重要的館藏。

轉載自:美在高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