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点·盲视·变化盲视】* 杂谈

通常,人们只相信自己经验和体验到的事物和事情。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是也。(当然了,对于来自外部世界的非常繁杂的信息,很多人也不是一味地盲从的,也知道需要经过个人的研判、过滤和重塑的;只在意于个人有利的东西,摒弃可能对自己不利的东西。趋吉避凶毕竟是人的本能意识。一般来说,这种出于经验、本能或下意识的行为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是久而久之,如果驾驭不当,则可能会对个人的认知、智力和格局带来偏颇。)

然而,“眼见”不一定属实,“耳听”也不一定为虚;更重要的是,很多实际及其不断变化的事情和事物因为每个人视野的局限而不一定能够看到,不一定能够听到。因为,即使是再聪明或精明的人,也会有误视、误听和误判的时候。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还有,“老虎也会有打盹的时候。”“一人没有二人智”之类的。因为,很多变动不居的假象和真相杂然混糅,充斥我们的周围,容易给我们带来变化盲视,让我们容易产生误解和误判。(哦,顺便说一下,最近看了电影《盲点》之后,讥笑之余,细想,竟也觉得有点儿可怕呢。)

生物性认知总是有其局限的,这种局限主要在于时空的阈限,通常情况下,不可能获得突破,即令是借助一些外在的方式和手段,充其量也仍然只能在有限的时空范围之内拓展,就如同凭一把镢头,怎么可能挖通大山?或者如同仅靠一只破瓢,怎么可能舀尽海水?所以,每个人程度不同的都会有盲点、盲视的,尤其是变化盲视。一切事物和事情永远处于纷繁杂乱的变动不居状态,人们只能够在非常狭隘的时空褶皱之内活动。在历史的汪洋面前,我们很多人都可能是近视、老花或色盲的。要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么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甚至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视域及可感知的范围非常有限,好比一个个萤火虫,在其短暂而有限的时空之中飞来飞去。(生命因能量而生成,演绎一段缤纷炫丽的华章,而后归止于“安息”,复为无限宇宙之中的“重子物质”,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之中,复又生成其它物质存在的形式,其中也可能包括另一种生命形式。)

如此来说,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因为社会环境充满变数而总是难以预测、预防和掌控?或者说我们人类在浩瀚无垠的自然界里因脆弱渺小而就不能进取作为了?不。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尽可能地规避我们的盲点、盲区和盲视呢?方式方法(或者说就是那些模式,思维模式,思维模型。——说到这里,斯科特·佩奇的《模型思维》一书或许可能会给我们带来裨益。但此书比较复杂,不一定适合很多人的情况。)尽管多种多样,但却不能是万能的,因此,不可以一概而论;一切还是要因人而异的。俗话说,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指的可能是这些意思。

但有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我说过,不越群山,无以知天地之高远,不穿千镇(或千城),不知众生的之况味;同样,不览群书,不知智慧之繁多,不经磨砺,不知人生之艰辛。也就是说,一个人心胸、格局和视野如何,取决于其对历史、社会、众生和世界的关注度、体验度和领悟度。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而过于苛求自己,一定要让自己成为目光远大、智慧冠群和志向高远的“精英人物”的,因为那样,对很多人来说,非但达不到其梦想或预期的目的,弄不好反而会伤害自己,甚至可能会波及伤害到与我们有关联的人们。毕竟,对我们绝大多数的人而言,我们不过是一般民众而已。因此,重要的问题在于我们应当如何依据个人的具体条件和情况或意愿,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或确认与自己相匹配的目标。这中间,只要是能够尽可能地避免常规性的盲点、盲区和盲视,即可。

至于众生之中,那些志存高远而又智力超卓的人们,毕竟以其艰苦卓越的工作和努力,推动了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当然值得我们由衷地钦佩和赞扬了。

                                                                                    古蓝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