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解读

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有四种坏心态,人人皆所常有,而孔子是绝对杜绝的:臆测心、期必心、固执心、自我心。

“意”,是臆测,主观臆断。

若平时工作生活中,待人接物,对一个人还不了解,就臆断认定别人是什么人;或一件事尚未发生,你就臆断它是怎么回事;那就事事人人都跑偏了。

“必”,是期必,期待着,认为事情一定会怎样,如果不符合我的期待,没达到我的预期,就愤懑不平,不接受,要搞出点动静来。

“固”,固执心。这比期必更进了一步。期必是心态上不接受,固执则落实到行动上,非要按我的意愿来办!固执的人,别人对他就敬而远之了。

“我”,自我心。老想着自己,只想着自己。

和人相处,不关注别人的感受,而自己受不得一点点刺激,关注点都在自己身上。

赋能王解读️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我们还是先来复习一下昨天所学习到的内容。在上一章,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说的是祭祀,原先用的麻冕,就是用麻做的很精工织的帽子,由于又费钱又费力又费时,就改成了黑色的丝绸。

这样做是节俭的,大家同意,我也同意。

而觐见国君的时候,应该先在堂下磕一次头,到堂上再磕一次头,而现在省略了堂下那次磕头。虽然这样磕头,觐见的人比较舒服,但这违反礼节,礼数不够。因此,虽然大家都那么做,我依然坚持原先的礼节,堂下拜一次,堂上再拜一次。

这说明孔老夫子认为礼不是不可以改变,是可以变的,但变要看什么能变,什么不能变。物质上可以节省,可以节约。但是仪式上,精神上一定要足够的重视,因为没有了仪式也就无所谓内容和精神。

好了,简单的回顾了一下昨天讲的内容,我们来今天学习第9篇的第4章。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翻译起来好像很简单,就是有四种坏心态,孔子是让我们杜绝的,就是不要有这四种心态,分别是什么呢?不要主观臆测、不要有期必心、不要固执、不要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

这四个点非常关键,我一一和大家解释。这中间会引用一些佛家的说法来进行侧面的辅助论证。

先说一说这个毋,其实就是无的意思。在过去,毋和无通用,表示否定,就是不要的意思。

毋意的这个“意”,就是臆测,主观臆断。

什么表现呢?就是我们看到或者听到一件事情,不经过求证,只是主观的去想,根据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有限的一点知识进行推测也罢,推理也罢,就把推测的,推理的不经过求证,就认为它是事实。

而不去真正的去追究到底是怎么回事。比如说我们听听当事人的意见,我们去和别人求证一下。

大家现在基本上是天天上网,你会发现,一件事情发生是怎么回事,大多数人根本就不需要真相!只选择符合自己立场和情绪的部分就完成断定了。

所以说大家吵来吵去,然后你说是这样的,他说是那样的,到底真相如何?没有人去管!都觉得自己是正确的,都在想方设法的去论证,而不接受真正的事实。

这个臆测心如果用在社会事件上吐吐槽也就罢了,因为别人的事嘛,我们操别人的闲心,说些不痛不痒的话,和我们八竿子也打不着,好像还不会造成什么多大的影响,最多是自己发泄发泄情绪罢了。

但是如果你用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待人接物上,对一个人还不了解,就臆断别人是什么人,或者一件事还没有发生,你就议论它是怎么回事儿,那就跑偏了。

想一想,我们有没有主观臆测别人的时候?看着他一点什么事情,就主观地认为他怎么样怎么样,我想一定是有的!

那我们有没有被别人这样误解过呢?肯定也是有的。这种事情在生活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大家可以仔细琢磨。

这里给大家留下一个思考题,我们有没有主观臆测过别人或者被别人主观臆测过?

第二个是必,就是期必,期待,认为事情一定会怎么样,必须怎么样!如果不符合我的期待,没有达到预期,就忿忿不平,不接受,要搞出点动静来。

期必心,炒股票最典型了。比如说,你买了哪只股票,你就认为它一定会涨,而且一定会涨到多少,肯定是我们认为可能会涨,肯定会涨,才会买的。

但是你到手了你就知道了,它真的会涨吗?真的会涨到多少吗?未必!这个时候就不甘心,不达到预期接受不了,继续下注,加杠杆,要捞回来,结果损失的更多,连本带利甚至连家底儿都赔光了,结果因此跳楼的人大有人在啊,就是太想要结果了。️

有期必心的人,是不能接受失败的人,不能认输的人,或者更准确的说,输不起。这是非常非常可怕的。

你想要什么就得有,没有就不行。我们想没想到说有一个小孩子,他看上一个东西,就让你给买,你不给他买就打滚的,有没有?有的。

那你作为家长有能力给他买,也无所谓啊~那超出你的能力范围呢?他要月亮你也给他摘下来吗,肯定不行。

参加一次演讲比赛,我们喊着口号说要拿第一。事实上,后来不但没有拿第一,可能连半决赛也没有进去,那我就不过了吗?

拿第一是是我们的追求,但能达到什么程度,这还要考虑客观情况。能拿到冠军当然好啦,拿不到有什么关系呢,我尽力了就好了!该我做的,我能做的,我全部做了,那你就已经是心中的冠军了。而不一定非得说我就拿冠军,因为冠军只有一个,不是人人都可以想拿就拿到的。

在这里,华杉对“期必心”,解释的比较多,我再和大家多聊一聊“期必心”。

对别人期望太高,总觉得别人应该对我好,应该给我啥,看见谁都好像欠我情似的。这种期待越大,失望越大,就会觉得人人都对不起我,这世界上真没好人。

那怎么杜绝“期必心”呢?有几个要点。

第一就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我有天大的本事,若天将降大任于我,则我能经世纬国,做出一番大事业。反过来,若命运没有给我机会,我完全接受,藏之于身,浑身本事,即便是带进棺材,我也安心自得。

第二,就是接受失败,认输买单,若别人干什么事没干成,输掉了,我们都认为很正常。为什么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接受不了呢?多少灾祸,都是因为自己不接受、不认输、不买单,然后不断追加下注,最后不可收拾。接受是最好的心态,认输是最大的智慧。

第三,是对他人有期望,朋友可以帮你,但你不能指望朋友啊。我们常说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的心从哪里来啊?就从零期望来。因为你对他人零期望,所以他对你做任何事情一点点好事都大于零,你都会感恩。

一件事,你对他期望是10,他给你9,你就觉得:哎,没达到我的期望,心里就有点失落,可能会骂他不够朋友。多少朋友反目,家庭矛盾都来自于相互的期望。

一方觉得你对我太不好了,另一方觉得你还要我怎么样!都是期必,相互给对方立了一个标准,相互都没法满意。

再来看看第三个,固,就是固执,固执心。这比期必,更近了一步。期必是心态上不接受,固执则落实到行动上,非要按照我的意愿来办。

大家想一想,地球能不能按照我的意愿来转?美国人能不能听我的话呢?恐怕不能!所以固执的人,就会让人对他敬而远之。

我们不能老是固执自己的成见,大家学《论语》,常听说这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就是我们一定是在不断的学习中,不断的去和外界沟通和交流,看到比我们好的,值得自己学习的,一定要学,而且要学到手。不善的,要改掉它,不断的完善自己。

而不是我就这样了,什么也听不进去了,我的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

咱再说说第四个毋我。就是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满脑子里的只是自己,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利益,而不去考虑别人。那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在社会上生存, 绝不止是我们自己。

这个世界不是只为你存在的,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怎么怎么样,那是不行的,很危险的,会给自己引来很多烦恼。在佛家有个《金刚经》里面就特别提到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以及无寿者相。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无我,那是相当了不得的。无我就是利他!

我们平时做工作、搞创作,如果不是服务于那件事情的最终目的,而是只在意自己的表现,这也是一种我,那如果我们真正的是想把那些事做好,那就是帮助别人,那就是无我,那就是利他。

给大家讲一个无我的故事,这是南怀瑾老先生讲的。

他说他有一个认识的人,本来有肺病。那一次坐着船到澎湖去,结果发生了海难。

有一个船员看见他,觉得他是个老人,就给他一个救生圈,让他先离船来逃生,他接了救生圈以后仍然很从容,并没有立即套上。然后看见一个妇人抱着一个孩子,逃上夹板,他就把那个救生圈送给了那对母子。他说,他是有肺病的人,早晚死一样。

结果这个丢救生圈的船员忙活一阵子以后发现,他还在这儿,就说你的救生圈到哪去了?他也没吱声,也没说我给人了怎么着。

船员无奈,又找了一个救生圈丢给他,他最后还是没有用,而是给了另外一个人。结果船沉了,他也沉了,就这么死了!

他不是自杀,而是真正的把生的机会让给了别人,这是什么?真无我!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他觉得别人更值得同情和怜悯。

好,时间也到了,总结归纳起来就是,孔子告诉我们要去除四种心。

不要主观臆测他人,不要怀着很大的期必心,不要固执我见,也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

能够做到这四点,你的生活就会少了许多烦恼,你就会能够与这个社会和谐相处,你也会身心安乐,这是一种修养。

这一共8个字,不只是让我们记住,记住它很容易。而是要深刻的理解,把它用起来,用起来才是你的。

明天早晨六点半,我们来继续学习下一章。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说的是孔子在遇到危险的时候,看看他是怎么对待的。具体什么情况,我们明天再说,感谢大家的聆听,明天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