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徐州郑正书画作品展

      写于2020年10月7日

      来得到学习平台已有一段时间,从九月起一路跟随贾行家老师的《文化参考》,每天收获一个新启发,留下一份新感悟。其中一篇提到浙江美术馆举办齐白石、黄宾虹花鸟展,不由得想起自己年幼时期,学过一点水彩和素描,可惜没有坚持下去,甚是可惜。一来自己没有绘画天赋并且错过了“开窍”的最好时机,二来读书时期学业负担日益增加,在各种应试教育理念的“薰陶”下只需作为闲情雅趣,没有继续深入学习,而如今自己对于书法作品的鉴赏也只停留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5年前我随父母搬迁徐州,身为半个徐州人,竟然不知书画家郑正何许人也,实乃惭愧。

在本地,我曾经多次前往徐州博物馆、汉墓群、云龙湖、云龙山等一些著名文化景点,却未曾去过徐州美术馆,刚巧得悉国庆期间徐州美术馆举办郑正书画作品展,于是说服父母,一同前往。

      郑老的书画展陈列于美术馆的一楼,共有三个展厅——“清风秀雅,守常达变,炉火纯情”,集中展示了一位96岁老人的艺术历程和卓然成就。

      郑正,1925年出生于安徽萧县刘套村,自幼跟舅父萧龙士先生学画,深得家传。1949年春,他随舅父去北平,先后拜会齐白石、李苦禅、李可染、许麟庐等大师。从郑老的回忆访谈得悉,当年拜访齐白石,每人临场作一幅画给大师指点,当看到年仅20岁郑正画的“墨竹”,白石老人连呼“好!好!”当即濡墨题词:“吾亦画几60年,未能似郑正先生之秀雅,先生年才二十,再用功,追到板桥易也。”这对于年轻的郑正鼓动很大,也促使他更加勤奋刻苦,才情迸发,创作水平日益高涨,对于中国写实画有自己个人独到的理解和审美情操,留下了一幅幅俊美的图景。

      浏览完第一个展厅,给我的感受正如李苦禅大师的题词:"写兰是老年人作或有不工者,郑正老郊写之自是老练。从此努力,当不亚于板桥。"在这个阶段郑老的很多绘画灵感都来自于自己与各路名家大师的广泛交流,也许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作为一个普通百姓没有仙人指路,如何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呢?

      带着这个想法一路踱步第二展厅,时光荏苒,1985年,郑正先生放下四十年的教鞭,谢绝县领导和学校的挽留,一心归隐田园,扎根自己的家乡——黄河故道之滨的刘套镇,每天晨练散步,作画读书,物我两忘,淡泊名利。也就是在这里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农民书画院,他忘不了这个地方,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点什么。他常说:“本事就是为人民所用,死了又不能带走,对谁都不能藏剑,谁好谁坏,说你好,说你坏,不管他”。曾经有一个残疾人聋哑人,家里很穷,上学时间短,每天拿着小石子在地上画画,父亲舍不得断送孩子的命运,就带着孩子过来。郑老师对待他就像自己的孩子,手把手教授,后来,这个孩子成为了当地一位有名的画家,叫夏干利。是啊,胸中有乾坤,在这段时期,郑老的作品风格也更加大气磅礴,也正是因为骨子里特有的气质影响了这些父老乡亲们,更多热爱绘画的人也以此改变了命运。

      晚年的郑正随子女移居江苏徐州,感受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潜移默化影响他在这一时期的绘画风格,老辣厚重、明快自然,与时俱进,技艺可谓炉火纯青的境地。不由得让我想到“去圣乃得真孔子”,其实孔圣人亦凡人,而我们以往看待大师都是远远地观望,总觉得那些可望不可即的东西都有些超脱世俗,也错误解读了很多经典之作、不朽传奇。就像郑老一样不断尝试新鲜的事物,学习在以往认知上无法探求的现代化的新思想,换个角度去看待他们,我们是不是也一样?

        欣赏完大师之作,我想到了自己的小姨,她从小喜爱绘画,可惜没有机会上课,早早地步入工作,养家糊口。闲暇之余也会简单画一些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我便把郑正的绘画经历分享与她,想不到她如此激动和感慨,绘画带给她的不仅是一种爱好与满足感,也带给当年自己在最困难时刻希望的曙光。

        这一次瞻仰,不虚此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