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心理學的故事:去點亮彼此心裏的光 幼年:愛好形而上,在日記中自省 從社會學到心理學:人心需要呵護 寫作:療愈自己,分享他人

作者:若水,文字原創


我與心理學的故事。

咋一看,會以爲是自己學習心理學的理論的過程,如果這麼理解,我覺得會有些狹隘,似乎沒那麼好玩了。

理論總是骨幹的,但現實更多豐滿,也更多風雨,活生生的人,纔是我們真正要始終放在心上的客體所在。

心理學,如果是指西方心理學的理論,那我接觸得較晚,碩士階段社會心理學纔開始系統學習;如果是指的廣義的心理學和人的心靈成長,那從小就有在關注。

幼年:愛好形而上,在日記中自省

還記得小時候家裏買了卷軸的水墨山水畫畫,瘦瘦長長地掛在那裏,過年了家人要拆下,我也不讓,懵懂間,會覺得這個很美,讓心很舒服。

小時候流行寫日記,記了一本又一本,以前偶爾回頭翻,會發現有時候會發泄一些情緒和糾結,但更多時候都是在爲自己打氣,結尾多是自己鼓舞自己的感嘆號,那時候會想:這個小小的姑娘,咋那麼能想呢?

及至高中,有次聽不按常理出牌的歷史老師給我們講了一次道德經,這算是課外知識了,他其實沒有義務給我們講,聽得很入心,轉天就去書店買了書,自己翻看,“挫其銳,解其光,和其芬,同其塵……”那時候背誦的東西,現在還記得,我以一個十幾歲孩子的理解,去解讀經典。

那時候還偶爾接觸到《羅蘭小語》和紀伯倫的《沙與沫》,和好友交換閱讀並討論,樂在其中。

後來到了大學,可能是對形而上的東西比較感興趣吧,記得那時候還特別跑到哲學系,想看能不能副修,但是考慮到就業等,終究還是沒去,選擇了新聞。

但是課餘的時間是自由的呀,於是就在圖書館翻看那些儒家、道家等經典或者後人的釋義書,自己看得不亦樂乎。



從社會學到心理學:人心需要呵護

碩士期間,自己學的社會學,教社會心理學的老師結合教材,給我們講了很多的學者,很多的案例,當然,都是老外。那時候開始發現,噢,原來人的心可以研究得這麼細,情緒、慾望、行爲、認知、動機等等,都可以掰開了揉碎了講,並且還可以邀請被試做很多封閉的研究,有趣。

當然,那時候更多是從社會學的視角來看待人的心理,會慢慢發現:原來不同的理論給予人的是不同的視角,比如社會學會從比較宏觀和中觀的角度來研究社會和個體現象。研究心理,也是更多把人放到一個大背景中,或者放到一個組織的環境中。

如果說這些課程對我有什麼啓迪的話,那就是分析一個原因時,不再僅僅囿於它本身,而是開始考慮到周圍的條件、環境等等,從更加整體、系統的眼光來看待。

到現在,兜兜轉轉,我開始想紮根來學心理學,哪怕艱難,也要學下去,是因爲畢業後近20年的工作、生活經歷,讓我看到人心如果不調節好,對於一個人的生活,會是怎樣的打擊——即便他外表再光鮮亮麗。

去年年底,我報名了某機構的心理諮詢師培訓,今年整個上半年都是學習的狀態,不管外面怎麼說證書的含金量之類,但由於學習的目的明確,老師講的也很系統,從基礎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到應用心理學,各種專項技能,比如冥想、催眠、OH卡等,都有專題講座,有心人其實能夠喫透這些,夠了。

也是從這次學習中,讓我們對心理學各個流派的瞭解能夠更爲系統,也瞭解了當下的整個行業是怎樣的現狀。

記得主講老師說過一句話:作爲心理諮詢師,不是你懂得多少知識,會用多少流派技術,人品和共情是第一位的。但現在常常還是合格的心理諮詢師很缺,據說有證的幾萬個,其實真正能做心理諮詢的,不過幾千人。

我理解,這門科學,需要心理學基礎知識紮實,並且能在過來人的督導下,系統學習一到兩門專項流派技能,對神經科學、社會學、文史哲、人工智能、法律、教育學等學科都能有所瞭解,那是更好。

並且,筆桿子要過硬,口才要比較好,還要比較親切,基本上就是滿足你對優秀的所有想象了。

所以,決定還是要持續的學下去,且學且應用。


寫作:療愈自己,分享他人

回過頭來,我們學這麼多知識,寫這麼多東西,目的何在?

所謂初心難得,但是,不能不尋,不然,人真的會忘記當初,爲何出發。

畢業後的10餘年,從做記者編輯、自由撰稿人、心理諮詢師,一路走來,通過文字,我認識了六七十歲的大媽,也認識了十幾歲的初中生高中生,認識了情感困擾中的女孩,也認識了孩子叛逆或抑鬱的家長,認識了大把掉頭髮的白領……

每個人的故事各異,但精神的內核很多都是共通的,有時候會心疼他們,如同我心疼自己和親人。

隨着年歲的增長,我不再願意寫自己不相信的東西,也不再願意爲那些吸引眼球的東西添磚加瓦,而是在想,自己能實實在在的做點什麼?既沉澱自己,也能分享他人。

當然,我也仍然在寫作,希望將自己的點滴收穫,哪怕是走過的彎路,心情如何從起伏到平復,和別人分享。

我開始發現,故事的力量是很巨大的。如果我們能解剖和描寫好一個個案,常常就能讓更多類似的人受益。

再說了,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時候,別人從你的文章中能得到的,也許比你預想的還要多呢。

當看到來訪者因爲你的服務而面露笑容,甚至被打動而哭泣,內心是很雀躍的狀態。

當看到編輯一個抑鬱痊癒案例的分享,會給一個重度抑鬱患者的母親帶來莫大希望,那時候,心裏真的是滿欣慰的。


人生苦短,這些溫暖,是點滴的慰藉。

在心理學的學習和工作之餘,將自己所學和領悟,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來寫作,來傳播——是我很想要做的事情。

如果我們看到了、感覺了所謂的陽春白雪,那我們也不要忘記通俗化,去跟更多的人分享。

這,某種程度上,我覺得,是我們的使命。

生命這條河流,因爲使命感,而讓人熠熠生輝,讓奮鬥的人們都不孤獨。

在路上,且學、且行,且分享,一起加油~


作者簡介:若水,北大社會學碩士,前報社編輯,心理諮詢師成長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