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背後的內心需求

        孩子離開學校一週了,今天他家人說因爲同學前來補課,孩子答應回學校上課了,不過有個要求,打算做走讀生,不想再住校。孩子的家人對我的諮詢表示感謝,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通過諮詢,能夠學會表達自己的需要了,這是一個進步。

    高一男孩特別靦腆、害羞,來訪時戴着帽子不願意摘掉,孩子用這種方式掩飾內心的逃避現實感。他從小和爸媽在外地上學,上初中時回家三年,和父母的關係疏離。通過陳述,他對人際關係十分看重,尤其是沒有得到同學和好朋友的認可和接納。自述做什麼事都感覺沒意義,感覺生活沒意思。但是眼淚汪汪的表述,反方向表達了他對自身價值和意義的重視,他希望朋友喜歡他、認可他,玩遊戲時帶着他一起。他有些自卑,感覺自己不如別人好,如果自己優秀、聰明,就會有很多朋友。他爲別人着想,卻得不到對方同樣的迴應,這讓他特別的傷心難過。

      通過繪畫表達技術,他具體的描述了事件的過程和他的感受,我認真的傾聽和陪伴,然後從其他的角度提醒他發現事件的積極意義。提示他回家後,再把這些對他影響較大的事件來一次全新的回顧。未完成事件得到了情緒上的處理,或許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它的殺傷力。

      每一個生命的成長過程都是曲折的,能幫助到孩子釋放情緒,陪伴他更加的接納自己、明白自己的需要,幫助他把內心的需要勇敢表達出來,心理學的意義就在實踐中開花結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