樁中問道

徒問:《道德經》中有“以道御術”的名句,但有些文章又把它延展爲“道、法、術、藝、技“”或道、法、術、器”,這三者之間的描述有什麼異同嗎?

師答:古人講理往往“惜字如金”。《易經》裏說:“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道,是指不以人的主觀意識而改變的客觀存在,是抽象的,這是古人站在宏觀層面對世間萬物運行法則的高度概括。法、術、藝、技都屬於“器”的範疇,泛指如何把“道”詮釋出來的方法,是相對具象的,會隨着人的思想、層次的差異而有所不同。所以纔會有“無道無方向,無術無實施”的古訓。

徒問:在站樁功法練習中,該如何去理解“天人合一”?

師答: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在相對封閉穩定的環境裏孕育出的農耕文化,和西方主張擴張的海洋文化有本質的區別。“天人合一”,這裏的“天”指的是大自然,可以從兩大方面去完整理解它的含義: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二,由於人的思維存在多樣性和個體差異的特徵,這些思維中有些是和大自然的運行規律能“契合”的,有些則是不能“契合”的,而練功修行的目的是通過“合道”的功法習練把人的某些與大自然不能“契合”的思維漸漸淡化直至使之消失,使人的思維和行爲能符合自然界的運行規律。

在站樁中,我們把自然界看作是“大宇宙”,把習練功法的個體看作是“小宇宙”,以心爲“帥”,以身爲“將”,以具體的動作爲“卒”,在遵循身體客觀結構和氣血運行本身規律的前提下,朝着“天人合一”的目標有序運行。所以不管是對樁架的調整,還是對呼吸的調節或是對意念的把控,都不能違背、脫離此核心目標,這樣,才能讓練習爲目標的達成“助力”而不會成爲“阻力”。

徒問:在站樁練習中,如何才能讓自身融入大自然,成爲其中的一部分?

師答:我們通常所說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泛指。在具體的練習和教學中,必須承認並尊重一個事實:人,是有個體差異的。只有這樣,才能讓每位練習者既能使身心融入大自然,同時又不會失去自我。並且,僅從教學的角度來說,承認差異是彰顯公平的前提,如此才能體現出對功法的“敬”,對練習的“真”,以及對學生的“慈”。

在站樁的練習中,如何讓練習者從生活狀態進入到練功狀態,即進入功法的“境”是首要任務。從如何能讓練習更佳入“境”的角度來說,精神假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比如對於初學者,如何通過意念外引而獲得身心的放鬆;在調息練習中,如何通過意念的鬆緊把控使呼與吸自然地“轉折有間”;特別是在釋放傷痛病竈中,如何通過假借使意與氣,意與力能彼此“掛力”,是非常關鍵和有價值的。

但要注意:假借,是爲獲取練習效果根據需求而運行的,是瞬間或者說是某個短暫階段的。目的是讓練習更容易入“境”,入境後,就要及時忘卻,就如藉以過河之“舟”,到岸後,切不可繼續揹着這條“舟”前行,如此,纔可以讓練習在“境”中保持整體。隨着練習的逐漸深入,身體內外漸漸趨於平衡,就可以體會到在站樁中,人與周圍環境融於一體的“渾圓”之境。

徒問:站樁和其他運動項目相比,最核心的價值是“內外兼修”,這是不是平衡之道在功法當中的體現?

師答:平衡是種思想,從站樁的角度來說,平衡也是一種原則,遵從原則才能得以詮釋現象。在功法練習中,圍繞平衡的核心思想不能有變,否則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個體差異,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階段所產生的體相也不盡相同,所以,假如脫離了此核心原則,就很難發現各類問題產生的根源,更不容易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案。我們需要做的是:在任何一種狀態或者體相里如何通過功法的練習去實現平衡。

比如在調式階段,重在調節骨架的平衡;在調息階段,重在調節內環境的平衡;通過丹田功、大龍功的核心功法練習,最終實現內外一體的平衡。特別要強調一點:人在身心健康時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抽象的思想和具象的身體是能統一的。當人體處於病態,特別是做過器官摘除手術時,因爲破壞了原有的平衡,此時身體往往就很難完全服從於意識,這就需要從系統的功法體系裏調配出合適的練習內容,去重新構建新的平衡,在自然界的“大宇宙”中,重塑完整的自我“小宇宙”,讓人與自然形成新的統一渾圓體。

徒問:最後再請教您一個問題:一位練功者,如何從浩瀚的古籍文獻中去獲取自己想要的營養?

師答:這首先需要練功者建立起自己的功法體系,才知道自己需要完善什麼?否則面對浩瀚的文獻和經典著作,會很難做出合理的取捨。不管是《易經》、《道德經》、還是四書五經或者是諸多佛經,闡述的核心都是自然界的規律或者說是世間法則,這些經典著作對不同的羣體以及所處不同人生階段的人羣都有積極的指引作用,這也是經典之所以能成爲經典的先決條件。在這裏,建議首先要了解諸經之首的《易經》中的三易,即:不易、簡易和變易。世間萬物都是在不停變化之中的,是爲“變易”;其變化是符合陰陽之道的,是爲“簡易”;而世間萬物的變化運行規律是不變的,是爲“不易”。

瞭解“三易”之後,在功法練習中就比較容易理解哪些爲“不變”?哪些是“恆變”?從功法的練習效果來說:首先是對功法要信,信才能由心滋生出對功法的敬畏;其次是對功法的理解,理解上若有誤,行爲上就會有偏差,結果就會很被動。最後纔是練習,只要以系統功法的“不變”,通過合理的練習計劃去應對不同個體以及所處不同階段的“恆變”,由喚醒功能、到強化功能、最後運用功能。以道御術、以術證道,纔可由思想到行爲、由行爲到目標、由目標去體現站樁中“合道”的功法運行之價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