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集錦(一) 源自不只是溝通課堂

摘錄:Judy

編輯: 楊荷    麗輝

1、楊荷:不懂也許是件好事。

2、鄧大亮:我們看見的、理解的不一定是對方所表達的。

3、江靜維:在一個家庭裏,媽媽是大海,孩子是小船。

4、楊荷:在宇宙當中,我們看到的不超過5%,95%都是看不到的,當我們帶着意識去觀察的時候就不一樣了,相對來說就比較接近真相了。

5、楊荷:大腦思考很消耗能量,身體是最智慧的,學習NVC會把我們引到身體的感受上來。

6、楊荷:需要是一種能量,當你找不到的時候,就多去體會感受,每個感受裏面都會有一兩個需要,感受是來送信號的,通過這個信號去體會你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

7、李麗:當我們和自己和解後,整個世界都豁然開朗了。

8、李麗:能夠看到95%冰山以下的母親是真正可以支持到孩子。

9、子堉:《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值得我們一生去讀。

10、朱鳳玲:nvc讓我們從關注外界、關注事件,到關注我們的內心、情緒的自我覺察,關注彼此的感受、需要,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而不是無助地情緒渲泄。

11、楊逸:認識自己、瞭解自己、與自己連接,做到自我接納、自我價值、愛自己,才能愛孩子、給予到孩子,要不然都徒勞無功。

12、範麗:在學習中覺知、在學習中感悟、在學習中探索、在學習中成長,堅持練習,練習得越多、改變得越多、收穫纔會越多。

13、湯姆·阿特利:衆人的智慧必定勝過個人的智慧,關鍵在於如何挖掘這個智慧。

14、西蒙娜·韋伊:唯有清空靈魂,放下我知,才能看見眼前這個生命的真實存在,如其所是。

15、約瑟夫·奇爾頓·皮爾斯:親子教育是在家庭成員的互動中發生的。真誠地相處和生活在一起所帶來的活力和喜悅,是灌輸、說教和命令的方式所無法帶來的。

16、丹尼爾·J.西格爾:當我們開始用開放和自我支持的方式瞭解自己的時候,我們就邁出了鼓勵孩子自我探索的第一步。

17、約瑟夫·奇爾頓·皮爾斯:身教大於言傳,我們必須去做我們想讓孩子們成爲的那個人。

18、卡爾·榮格:如果想要用什麼來改變孩子,我們首先要以身試驗,看看它是否能夠改變自己。

19、雷切爾·卡森:若要孩子保持生就的好奇心,至少需要一個能夠與他分享的成年人。

20、佩瑪·丘卓:不做蠢事就需要保持清醒。部分的清醒可以讓我們放慢腳步,以察覺到我們的一言一行。

21、馬歇爾·盧森堡:你不能強迫你的孩子做任何事。你所能做的就是讓孩子們期望“要是自己做了該多好”。而後,他們將會使你希望,要是自己從來沒有令他們如此期望就好了。

22、簡·尼爾森:“爲了讓孩子們變得更好,先要讓他們感覺更糟!”我們怎麼會有如此瘋狂的想法? 

23、蘇拉·哈特:如果你能記得每個行爲背後都是在試圖滿足某種需要,你的話語裏沒有批評、責備或者挑剔的意味,你的孩子就有可能更願意敞開心扉,談論他過激行爲所試圖滿足的需要。知道了他的需要,就可以跟他一起討論,找出其他的可以令他滿足需要又沒有造成傷害的策略。

24、瑪格麗特·米德:那些因爲害怕懲罰而呈現的行爲,當被視爲是合乎道德的,還是懦弱的呢?這是一個有待討論的問題。

25、楊荷:所謂的爲你好,不如表達感激更有力量。

26、楊荷:生活需要儀式感。

27、馬歇爾·盧森堡:慶祝與感激是轉化衝突的最重要的兩個實踐。

28、楊荷:當你眼裏看到的是無限美好的時候,你心中就會充滿美好。

29、楊荷:當你表達感激的時候,最大的受益者是你自己。

30、楊荷: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束光,我們一羣人就成爲一個發光體,相信這個發光體會越來越大,會照亮越來越多的人。

31、小雪:原來生命的表達方式是有另外一種,是可以和自己的內心去聯結和溝通。

32、小雪:愛要說出來、講出來、表達出來,表達出來時內心的血液是沸騰的。

33、楊荷:每個人都喜歡收到感激。

34、楊荷:不停地向宇宙發出信號,只要目標在,整個宇宙都會來幫你。

35、楊荷:從今天開始,讓感激成爲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36、小舒:我需要的不是你兩年後的高考成績,而是你未來幾十年的人生當中擁有幸福快樂、和發現世界美好的心靈。

37、楊荷:練習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每個練習都可以讓我們與自己有更多的連接。

38、楊荷:詞彙表是尋找我們生命的感受和需要的柺杖、橋樑。

39、馬歇爾·盧森堡:每個行爲背後都是在試圖滿足某種需要。

40、甘地:欲變世界,先變其身。

41、蘇拉·哈特:作爲家長,如果能夠確定自己生命的意義和目標,包括如何爲人父母,就可以幫助孩子們滿足那些至關重要的需要,包括穩定感、保障感和安全感,並引導他們找到自己航行的方向。

42、海姆·吉諾特: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就要允許他們在與其相關的事情上有話語權和選擇權。

43、蘇拉·哈特:當我們知道“我們的選擇是爲了什麼”,而且能夠對正在做出的選擇富有察覺,就更有能力採取正確的行動支持我們的選擇。

44、大衛·博姆:我們的思維和想法變得越機械化,我們的覺察就越難以適應那些特殊的情境。

45、克里希那穆緹:人生的祕訣是:透過關係而改變。

46、瑪麗蓮·弗格森:我們這一代最偉大的變革就是人類的變革,人們可以通過內在思想態度的改變,來改變他們生命外在的方方面面。

47、道克·奇爾德:有效改變的必要條件是:堅持不懈地真誠努力,摒棄舊有的效率低下的思維模式。

48、蘇拉·哈特:“自己做選擇,並從中學習”是孩子們在人生道路上最好的一課。

49、馬歇爾·盧森堡:當我們理解了我們和其他人行爲背後的需求時,我們就沒有了敵人。

50、馬塞爾·普魯斯特: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於發現新景觀,而在於採用新眼光。

51、薩拉·帕蒂森:當你努力去感受愛,而不是責備或自我責備的時候,你的心就會再次敞開,並且會一

直敞開.

52、居里夫人:生活中沒有可怕的東西,只有需要被理解。

53、蘇拉·哈特:歸根結底,只有你自己纔是唯一能爲自己的需要負責任的人。這是一個催人警醒的也是一個強有力的信息,它意味着你永遠不要指望任何人來滿足你的需要。

54、蘇拉·哈特:考察是不是真正的需要的“試金石”:“這是每個人都有的需要嗎?”如果不是,它就很可能是一個爲了滿足需要所使用的策略或方法。

55、厄休拉·K.勒吉恩:愛,不是一成不變的。愛,需要去營造,需要不斷地添加新意。

56、蘇拉·哈特:關注需要可以帶來更加有效的行動,而無視需要的盲目行動會讓你後悔莫及。

57、比爾·埃爾斯:孩子們請求你,愛他,如他所是,而非總是試圖糾正他。

58、伊麗莎·白庫布勒·羅斯:我從來沒遇到一個人,他的最大需求不是真實的和無條件的愛。

59、佩瑪·丘卓:我們越瞭解情緒的反應過程和工作機制,就越容易剋制它。這會讓我們養成一種清醒的、舒緩的和有察覺的生活方式。

60、J.艾沙姆:傾聽是一種心態,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望與他人在一起、相互吸引和慰藉的願望。

61、雷切爾·內奧米·雷曼:當我們意識到我們是彼此連結的時候,慈悲就是一件簡單而自然的事了。

62、埃裏克·弗洛姆:給予使他人成爲給予者,令雙方共同分享生命帶給他們的快樂。給予的行爲就是生命活力的展現。

63、瑪雅安·吉羅:鳥兒歌唱不是因爲知道答案,而是因爲心裏有歌兒。

64、斯瓦希里諺語:我們能夠留給孩子最棒的禮物不是我們的財富,而是讓他們看到自己的財富。

65、蘇拉·哈特:帶着發自內心的謝意和真誠的欣賞接受一份禮物,是一種在給予者與接受者之間的善意的溝通。

66、迪帕克·喬普拉:給予令施予者和接受者相連,這種連結誕生了新的歸屬感。

67、E.E.卡明斯:世界上最艱苦的戰爭是,你夜以繼日地努力讓自己成爲別人,而不是你自己。

68、丹尼爾·J.西格爾:孩子需要被欣賞和珍視,而不是被管教。

69、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不是爲了改變別人,讓人們按照“我們的方式”行事。它建立了一種基於誠實和傾聽、最終令每個人的需求得以滿足的人際關係。

70、尼爾·博斯曼:我們的語言習慣反映了我們對這個世界本質的理解。

71、蘇拉·哈特:使用長頸鹿語言進行溝通唯一的意願就是,通過尊重和關心每個人的需要,與他人建立真心的聯結。

72、馬歇爾·盧森堡:我渴望生命中的關愛,那種發自內心相互給予的心靈的交流。

73、J.克里希那穆緹:沒有評判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74、蘇拉·哈特:你的感受和你接下來說出的話,將顯示出你提出的到底是一個請求,還是一個要求。如果聽到“不”的時候感到很不開心,你也許提出的就是一個要求。倘若你提出的是一個請求,就可以接受“不”的迴應,並把它作爲建立聯結的一個契機。

75、馬歇爾·盧森堡:傾聽就是去尊重和理解他人所經歷的一切。我們往往急不可耐地給人忠告或安慰,並解釋自己的立場或感受。然而,傾聽要求我們清空我們的頭腦,全身心地傾聽他人。

76、內爾·諾丁斯:細心的愛就是傾聽孩子並與之交談——跟他們生活在一起,而不是在一邊指手畫腳。

77、瑪格麗特·惠特利:所有一切都是在持續探索和創造的過程中。生活的目的在於發現那些有效的而不是正確的東西。

78、馬歇爾·盧森堡:我們從來不會做什麼錯事,也從來沒做錯過,將來也不會。如果我們當時學到了如今的這一切,就不會那麼做了。

79、弗吉尼亞·薩提亞:只有在個體差異被欣賞、錯誤被包容、溝通夠坦誠、規則很靈活的氛圍中,自我價值感才得以綻放。

80、安妮·默洛·林德伯格:不可思議的是,只有在成長、改革和變化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安全感。

81、魯米:在對與錯之外,有一片田野。我和你在那裏相見。

82、巴克敏斯特·富勒:只有建立新的模式去淘汰現存模式,改革才能真正地發生。

83、桃樂茜·湯普森:人類頭腦中最具毀滅性的元素就是恐懼,恐懼製造了攻擊。

84、艾伯特·愛因斯坦:武力無法維繫和平,只有理解才能實現真正的和平。

85、蘇拉·哈特:“超越了對與錯的田野”。如果你創造了這樣一個無錯的空間,無論是一片田野還是一個城堡,人們都會紛至沓來,因爲這也是他們心嚮往之的地方。

86、諾爾曼·文森特·皮爾:越是學着感恩,就越可以發現更多值得感恩的東西,這是事實。感恩有傳染性。這種感恩的態度通過激活所有其他的態度,復活了整個心理過程,並因此激發出創造力。

87、李麗:感受是需要的信使,無論開心與否、高興與否,我們都去擁抱它,因爲它是我們完整的一部分。

88、楊荷:我們學習了不是沒有問題了,而是遇到問題我們不怕了,我們更有力量了。

89、:當持續地引導孩子關注他的感受和需要的時候,就是在支持他的內在驅動。

90、楊荷:用NVC的方式表達感激時,只是爲了慶祝,他人的行爲提高了我們的生活品質,而不是想得到任何回報。

91、楊荷:當別人用NVC的方式向我們表達感激的時候,我們可以與對方一起慶祝生命的美。我們既不自大,也不假謙虛。

92、楊荷:讓感激、感恩、慶祝時常出現在我們身邊,我們的大腦裏、念頭裏,我們的能量就會高起來。

93、楊荷:觀察就是在心裏面裝一個攝像頭。

94、李麗:感受與需要是心與身體的連接,是身體的語言,也是心底最深處的表達方式。

95、李麗:同理傾聽是陪伴與支持,是走進內心的橋樑,是愛的能量的傳遞。

96、楊荷:感受是心情,是情緒。

97、楊荷:需要是有能量的,找到了它身體會有反應。

98、楊荷:同理傾聽時,臨在是給予對方最好的支持。

99、楊荷:不做練習,知識只是停留在頭腦裏面,做練習了纔會到達到身體裏面,在身體裏留下記印。

100、楊荷:對孩子的各種看不上,其實是對自已的不接納。

101、楊荷:照顧好自己,就是對他人的貢獻。

102、楊荷:壓抑的情緒已經好多年了,課後依然可以找夥伴去練習,把壓抑的情感釋放出來。

103、楊荷:聽從身體的感受,不用理會大腦的評判。

104、楊荷:愧疚是最低能量層級,不如感恩,感恩對方、感恩自己。

105、楊荷:評判是需要的悲劇性表達,當你能夠聽到評判背後的需要時,就會加強你的理解、聯結、選擇、平和。

106、楊荷:保持覺察,關注細節,用開放和接納而不是評判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107、楊荷:那些都不是事兒,天空飄來個佛字~

108、楊荷:語言只是外在的形式。

109、楊荷:角色會說話。

110、楊荷:用身體去感受。

111、楊荷:當我們說你可以選擇時語速變慢了,心變溫柔了,對方更容易接受。

112、楊荷:我們不是需要別人去做什麼、聽我們的話,而是找到自己的需要、讓自己更有力量,滿足了自己的需要後其它都不是問題了。

113、楊荷:找到我們的需要後會激發我們原本就有的活力和動力。

114、楊荷:先把重點關注到我們人上,而不是在事兒上。

115、李麗:當我們用選擇的方式,可以有空間給到對方,他的生命就會得到延伸和成長。

116、楊荷:用指責的方式去表達請求時,那是一種自殺式的表達。

117、李麗: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而不是停留在關注老師、關注權威,我們才能夠將知識內化到自己身體裏。

118、楊荷:我們先相信孩子他才能做好。而不是孩子做好了,我們才相信他。

119、楊荷:NVC在印度語中,又叫慈悲、心無敵人。

120、楊荷:同理傾聽、真實表達。

121、楊荷:NVC之樹的根是同理傾聽自己。

122、楊荷:NVC的目的讓對方放下防禦,與對方更好的連結。

123、楊荷:觀察——攝像頭可以拍到嗎?

124、楊荷:在說事實時,已經處理了我們之間的情緒。

125、楊荷:感受沒有好與壞之分、沒有正與負之分、它只是個信使,是來告訴我們,我們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滿足。

126、楊荷:需要是我們要類共有的東西。

127、楊荷:策略是來滿足我們的需要的。

128、楊荷:連結性請求:你是怎麼想的?

129、楊荷:人們不論做什麼還是不做什麼,都是在滿足其需要的嘗試。

130、李麗:學習NVC,慢慢地去體會,體會到了,知識點就學到了。

131、楊荷:無論是表達觀察,還是說出感受,或者請出請求,都是在爲了滿足需要。

132、楊荷:傾聽時,關注當下的感受,不論對方說什麼時候的什麼事兒。

133、楊荷:你的臨在是給予對方最好的支持,這個對方可以是你自己。

134、林薇:當有情緒時,覺知它是來送禮物的,先跟它玩會兒;能接住自己的情緒時,才能接得住對方的情緒。

135、楊荷:傾聽的核心:慈悲、尊重、愛。讓對方感到是安全的,就會放鬆下來,心不再失聯,此時說出來的是內心的話。

136、李麗:無論對方講什麼,我們所看到的是對方背後的感受和需要。

137、李麗:聽到“不”時不要慌,期待對方說“不”,“不”說明對方是有主見有力量的。

138、李麗:每個人都是命運的VIP定製,學會把經歷轉化爲資源。

139、李麗:做一個提燈籠的人,點亮對方,讓她從其經歷中走出來,看見自己的資源。

140、李麗:臨在、跟隨、陪伴、不作裁判。

141、李麗:開放式問題,打開視角,看到人生有更多的選擇。

142、馬歇爾.盧森堡:批評和指責使人傾向於自我保護並變得更有攻擊性。

143、楊荷:真實表達自己比委曲求全更有力量。

144、維克多·弗蘭克爾說的:在刺激和反應之間有一個空間,人的所有自由、幸福和選擇都存在於這個空間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