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凡心——备鲁迅《故乡》有感


这篇文(姑且这样说吧,显得高大上些),拖欠得久。客观原因:这段时间确实事务繁多,有种恨不得生出八只手来的感觉。主观原因:一个字,懒。放着放着,就忘了。
昨天上完竞教课,张姐打电话问我情况。我简单跟她说了下自己感觉没做好的地方。她说,你赶快把心里所想记录下来,哪些优点,哪些不足,这将成为你重要的资源,并且,到以后回过头来看,也是一笔财富。于是,聚餐结束十点半,回家动手写了篇不规整“反思”。纯粹只为记录。

而关于《故乡》里的“伟人凡心”,一下子复活,在心里撞来撞去,让人不得安宁。
说到“鲁迅”,肃然起敬,那是“民族魂”,是用笔战斗的勇士,是一生“三易其志”,决心改变国民思想的圣者,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孤高丰碑,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是那个时代的“风流人物”。

其实读过他的许多作品,包括教材中涉及到的《朝花夕拾》,《狂人日记》《故事新编》这些,早在大学时候就翻来读了,还包括一些杂文。但那时全只为看故事,凑热闹,做消遣,完全没想过深入地研究一下,包括《故乡》这篇文。

鲁迅的文在中学教材中一直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故乡》一文作为经典名篇,无论是关于思想内容的赏析解读,还是名师专家的课堂实录,都是上上精品,这给原文增加了无数的长度,也给教者,尤其是我这种习惯“偷懒”的人,提供了无数的机会。

在我们语文教材里,每一篇文章都是经典,拿到这样的文,就想如何还要去挑战“权威”。那些名家的解说细致而深刻,网上获奖课件应有尽有,依葫芦画瓢,总归还是有用的。

经过这一次的备课,我才知道,平常人家嘴里说的“深钻教材”是何意,而这“钻”的意义又在何处!

《故乡》选自小说《呐喊》,以自身回故乡的一次经历为素材,抒发了作为一个有觉悟的知识分子,内心的“呐喊”。他的那份痛苦与无奈,我从来都只是知道而已,从未深入去了解。

“没想到西瓜竟有如此危险的遭遇”,这是“我”在回忆少年闰土“月下刺猹”时,所发出的感慨,那语气活现了一个城里小少爷的好奇,放佛看到,他为西瓜担着心,紧攥着拳头,听好朋友讲故事。

七年级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这种富有童趣的话语,也很精彩,完全不像那个“横眉”的中年大叔,而是邻家的一个小调皮。萧红所作《鲁迅先生二三事》就以个人的亲历,展现一代伟人的日常。他待人极热忱,关心年青作家,说话客气,没有一点架子。
也许我受了封建思想的“毒害”吧,面对这些伟人,从不曾或不敢深入了解,就像供奉在心底的神龛,远观即可。其实,他们不过也是凡人,并非三头六臂,若神祗一般。
朋友常说,我没有把工作和生活分开。他说,那些在工作中异常出众的人(譬如T姐,是省级名师,上过全国示范课),实际生活中,很谦逊,待人很好,也很好相处。而我,始终不敢靠近。

一怕自己水平太低,提出的什么问题,在她眼里,不过是无聊的想法,没有实际意义,一下子被人揭穿没有深度;二是教学这个东西,真得自己钻研才行,即使师父再厉害,也是白搭;三、觉得自卑,心底深处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

来这两年了,T姐指导了我两次课,我跟她一起参与两次磨课。特别是,磨课的时候,她竟然会专门打电话来询问我的修改意见,这让我无比惊喜,同时也充满信心。

T姐,说话幽默风趣,常冷不丁说出一句含义深远的笑话,惹得众人抿嘴憨笑。她就如朋友所说,是一个性情中人,高情商,高智慧的典范。
从我参加工作那年,T姐来我校讲示范课,到后来市、省公开课,她就像是个神话,矗在我不敢触碰的高峰,风姿绰约。

两年前,刚考调到现在的学校,被分配到与她同级,那时的心理压力真如山大。每一次,她来听我的教研课,我都好紧张,一看到她在对我笑,我就放松了。昨天的竞教也是一样,她作为评委组长,给我拍照对我笑,心里的忐忑便一下全都消散了。

转眼,两年时间过去,我变得勇敢,敢于大声去交流自己对教学的看法,敢于闯,敢于实践,因为我发现,一个人的勇敢不是某种来自外在的力量,而是来自心底的自信。
T姐的课堂成熟老练,她的生活精致、优雅,永远都是我成长的风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