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40歲後的自己,還要喫20歲的苦!

如何判斷自己目前的職業生涯軌跡是相對成功還是失敗呢?這裏有一個非常簡單的參考指標——問一個關鍵性的問題:

沿着我們目前職業生涯軌跡的慣性繼續向前發展5年、10年、甚至更長的20年,我們的掙錢能力能否在時間線上建立一個相對穩固的競爭壁壘?

——建立這個競爭壁壘的一個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元素是時間,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成功建立了這個基於時間線上的競爭壁壘,那別人想要超越我們或者是達到和我們差不多的水平,他也非得經歷大量的時間沉澱不可。

好,再回到原問題,如果我們這個答案是肯定的,那不管我們從事什麼行業、不管我們是民營體系、國營體系還是政府單位或者是自己創業,我們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戰略性質的擔憂和危機感,我們只需要按部就班全力以赴把當下的工作做好,把我們的專業能力不斷提升就可以獲得足夠多的安全感來應對未來的各種不確定性。

相反,如果這個答案是否定的,那我們很容易生出一種來自於我們的未來給我們的現在所施加的危機感和焦慮感。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剛參加工作的新人能夠相對容易用一年最多兩年的時間就達到在這個崗位10年以上老員工的工作水平,甚至比他們做的更好。那這個老人能夠沒有危機感嗎?能夠不焦慮嗎?新人相對於老人雖然工作能力沒有明顯的優勢,但是他們年輕啊,他們擁有遠比老人更爲旺盛的精力和對工作的熱情,而且他們要的工資也比老人低很多啊!

這個時候換作公司的老闆是你,你是更喜歡這些更年輕、更高可塑性、更多精力、更多熱情和更低工資的年輕人還是更喜歡那些更年老、可塑性幾乎爲零、對工作的精力和熱情越來越少、同時工資還挺高的老員工呢?

答案不言而喻,老闆肯定是更喜歡前者。好,再回到原話題,如果我們的職業生涯軌跡的慣性不但不是“越老越喫香”類型,不能夠在時間線上建立我們的競爭壁壘,甚至是達到一定工作年限後(比如說35歲),我們反而會成爲“越老越遭人嫌棄”的類型。

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對自己的現狀和未來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除了做好我們的本職工作之外,我們還必須額外多去做一些對未來有建設性的努力,而我們衡量這些努力的方向和路徑是否有建設性的一個非常簡單的標準還是可以回到最初的問題——能夠讓我們的掙錢能力在時間線上建立自己的競爭壁壘?

如果答案是肯定,那至少說明我們這些額外的努力是具有建設性的,是可以幫助我們贏得未來的;反之,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說明我們現在這些額外的努力還是不具有建設性,對於未來的意義也不是很大。這個時候,我們必須重回戰略上去做深度的思考和探索,去找到真正對未來具有具有建設性的努力方向,而不是讓目前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掉我們戰略上的懶惰。

一定要深度思考、大膽探索,直至找到對於我們的未來具有建設性的努力方向和實現路徑,然後集中我們所能夠調動的所有注意力投注其上。千萬不要被眼前一些虛假的繁榮現狀和非建設性努力來掩蓋自己未來的危機感,千萬不要讓四五十歲時候的自己,還要繼續喫二十幾歲的苦(或許不少人在四五十歲的時候就連想喫二十幾歲苦的資格都沒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