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亮劍》

“古代劍客們與高手狹路相逢,無論對手多麼強大,就算對手是天下第一劍客,明知不敵,也要亮出自己的寶劍,即使倒在對手的劍下,那也雖敗猶榮。這就是亮劍精神!”

上一次看《亮劍》,看的是電視劇,那時的自己看的更多是其中英雄的熱鬧,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李雲龍在抗日戰場、解放戰場和和平戰場這三個戰場上所表現出的熱血激情、英雄無畏和悲歌落幕的雖敗猶榮的亮劍精神。

那時的自己更多的是一種情緒的體驗,自己的情緒不自覺的投入到劇中的李雲龍身上,跟着他的經歷而經歷,跟着他的情緒而情緒。看到他上陣殺敵時表現出的情緒的激昂和亢奮,自己的興趣也隨之而洶湧澎湃,恨不得我也變身劇中的一員,跟隨者他們的衝鋒號而英勇衝鋒;看到他對敵人的尊重,雖有絕對優勢情況下,依然敢於單對單的同敵人拼刺刀,其自信與對對手的尊重不覺也讓人凜然相敬;看到前方有仗可打而李雲龍因不能上戰場而暴躁不可控的急迫心情,自己也禁不住替他着急——“別鬧了,別鬧了,快讓李雲龍上啊!”;看到李雲龍重傷垂死或者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悲歌落幕,自己的情緒幾乎也是控不住的渾身戰慄。

現在再想想,上一次的觀看電視劇,迄今還留在自己印象中的東西似乎就是李雲龍的亮劍精神了,這種亮劍精神來源於他的靈魂深溶於他的骨髓,由他身上而起,最後又傳承和發揚於他的部隊。當這種亮劍精神不僅深深的烙印在一個軍隊的第一代創始人身上,而且還深深地雕刻進這整個部隊的骨與髓、血與肉中的時候,那這個軍隊便有了靈魂,也就是軍魂。

鐵打的軍魂,流水的兵。殺死一個人容易,殺死一種精神難。軍魂一旦鑄就成功,那這個軍隊便有了不敗與不朽的可能性,縱使遇到巨大的危機,縱使這個軍隊幾乎全軍覆沒,甚至這個部隊完全壯烈犧牲不剩一人,只要這個軍隊的靈魂不死,那這個軍隊依然可以由無到有、由少到多、由弱到強的再次組織和強大起來。

上一次看電視劇更多的是情緒的波瀾起伏之旅,是對自身情操和價值觀的一次洗禮和薰陶;這一次看原著小說,處上述偏感性方向的影響之外,我想自己也稍微對這其中的一些情節或者人物有了自身偏理性方向的思考。

你的業績即是你唯一最有說服力的名片。劉伯承、陳賡、林彪這些頂級的將領都有很多的部署,李雲龍部只是他們衆多部署中的其中一隻而已,可爲什麼這些高級將領都特別喜歡李雲龍,對他搶來搶去呢?

在戰爭時期,軍隊中最需要的是政治正確且能夠打勝仗的人才,滿足第一點容易,滿足第二點確實千難萬難,萬中無一。而李雲龍恰恰是不但滿足第一點,更是滿足第二點——能打勝仗中的佼佼者。所以雖然他接二連三的犯了一些錯誤(政治正確前提下的一些非不可容忍的原則性錯誤),可是這些高級將領也沒有徹底把他打入冷宮,總是行政性的懲罰懲罰,遇到下一次重要的戰役該上他帶隊還是毫不猶豫的讓他帶隊。

李雲龍政治正確且打仗能力出衆,這纔是他在戰爭時期獨得高級將領們喜歡甚至爲此而相互爭奪的根本原因——政治正確是前提,打仗能力出衆是前提條件之下之根本原因。這就如同我們現在公司或者相關組織當中要提升一個人,也必得滿足兩個條件——價值觀正確,且能力出衆。聯繫一下我們的實際很容易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一個公司當中,尋找價值觀正確的人並不是特別難的事,基本上在這個公司的多數人是屬於價值觀正確的,否則也就不可能留在這裏,既然留在這裏了,他們的價值觀基本上也就不會和老闆要求的價值觀尤其是對待工作的價值觀出現比較大的偏差。在一個公司當中真正稀缺的人才不是價值觀正確的人,而是能力出衆的人,價值觀正確不足以服衆,而能力出衆一定有利於服衆,同時還能帶領團隊取得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業績,爲公司贏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和進步。

李雲龍打仗能力出衆,何以被衆多的高級將領所熟知呢?不因其他,只因他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戰績就是他打仗能力最好的證明。李家坡戰鬥、野狼峪戰鬥、平安縣城戰鬥、趙莊保護站等系列戰鬥,無一例外都向當時的將軍們證明了一件事——他李雲龍是一個招之能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戰場人才。

再聯繫一下我們的實際,我們自己在評價一個人的能力或者我們的老闆在評價一個人的能力的時候,是不是總是把這個人同具體的事件給聯繫起來評價,好像很少或者幾乎沒有一個明智的老闆評價一個人的能力時不參考他的經歷的。我們在評價一個銷售人的能力的時候,不會因爲他能言善道嘴皮子厲害就輕易承認他是一個銷售好受,更多是因爲他過往的業績,他過往拿下過多少客戶,爲公司做出過多少銷售額和利潤的貢獻纔是我們相對客觀合理評價他的最大依據;同理我們在評價項目人才或者管理人才的能力水平的時候,最好而且最正確的正途肯定是看他過往的項目和管理經驗,以及這些過往項目和管理經驗中所取得的成績。

業績就是一個人最好的證明,是一個人最好的介紹信和名片。再回到最初的問題——李雲龍爲什麼得到當時那麼多高級將領的偏愛和喜歡,其根本原因還是李雲龍不斷用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戰場的勝利來證明了自己就是當時環境下最稀缺的人才——打仗能力出衆。

不同環境條件下,其主要矛盾是不一樣的,而不同矛盾下其主要對人的態度和能力的要求又是不一樣的。

在戰爭時期,在以命相搏、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時間段,時代的主要矛盾是傾盡一些努力、傾盡一切辦法打倒敵人,從而爲己方贏得生存、和平和發展的環境。在這個矛盾之下,時代對兩種能力最爲渴求——政治影響力人才、戰場常勝將軍。而對於軍人而言,在政治正確的前提下,對其最大的能力要求即爲打仗能力,在這個時候(在政治正確前提下)誰的打仗能力強,誰自然而然就最容易成爲當時上位者的香餑餑。毫無疑問,李雲龍在這個時期雖然時刻有丟掉小命的危險,但他因有出色的打仗能力,成爲當時時代最緊缺的人才之一,自然而言成爲當時上位者、掌權者眼中的香餑餑。

對於香餑餑,當時不免還是有一些慣着和寵着的,及時範一些非原則性的錯誤,上級領導也不會真給他計較,而是象徵性的懲罰他一下甚至連懲罰都沒有直接就幫他掩飾過去了。

進入和平時期後,大環境再次發生變化,這個時候時代所呼籲所渴求的最緊缺的人才已經不是軍事人才而是和平時期的建設人才了。當然,由於進入了文化大革命時期,這個時期的主要矛盾即不是流血戰爭問題,也不是和平建設問題,而是被錯誤的定型爲了內部的階級鬥爭,全國也由此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熱情高漲的轟轟烈烈的混亂階段。

在這個階段,能打勝仗的常勝將軍已經不是上位者掌權派中的香餑餑了,但李雲龍這個時候還在刷着戰爭時期的暴躁脾氣,不知不覺當中也得罪了不少小人,平白無故不知不覺當中給自己樹立了不少的絆腳石。在戰爭時期,因其才能爲稀缺性人才,所以會受到當時掌權派的包容甚至寵着,那個時候整李雲龍太難了,總會有人出來幫助他去擺平一些不公平的對待;可是在和平時期,尤其在這個人人還有一些自危的時期,在他李雲龍的戰爭能力幾無用武之地的時期,當初的那些上位者和掌權派還會像當初一樣慣着、寵着和保護着他嗎?答案是否定的,或許還會有一小部分人還是想保護着李雲龍,但至少多數的掌權者已經沒有當初的那麼慣着、寵着和保護他了。

遺憾的是,雖然大環境變了,但李雲龍自己的脾氣自己的性格,自己應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策略,卻從始至終的沒有什麼變化。性格即命運,他的命運在環境友好型的社會中定然是個異彩紛呈,但不幸的是,他的命運的下半場偏偏是在一個環境惡劣甚至變態的社會中,這也就無怪乎他的悲劇命運了。

這本小說的前半部分多是流血的激情,是對時代英雄的謳歌,而後半部分則是沒有硝煙的瘋狂,是英雄的悲歌,是對時代逆流的一種深刻反思。

一個人的地位越高,其影響力越廣泛,這個時候他的一個偏好或者一個決定,其影響範圍和影響程度也越大。若這個偏好或者喜好是利於人民的還好說,但如果其偏好和決定是錯誤的,則其造成的惡劣影響實不下於一場流血戰爭的影響。權力最好還是在規則允許範圍內行使,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去做那個隨意打破規則的領袖。

個人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是抵不過環境的影響的,當環境是劣幣驅逐良幣是素質逆淘汰的時候,這個環境當中的趙剛、丁偉、李雲龍等人品能力俱佳的人就會越來越少,與此同時我消彼長,這個環境當中的四人幫、林彪等投機分子或者包藏禍心的小人就會越來越多。長此以往,這個大環境必然是倒退或者進步速度嚴重遲緩。而文化大革命就是最好的例證。

我們有選擇做我們自己的權利,面對不理想的壓迫環境,我們可以選擇反抗或者死亡,很多時候死亡不是逃避,而是反抗的另一種形式,趙剛、李雲龍、丁偉既是用雞蛋碰石頭的精神在進行自己的反抗和呼喊(當然,暫時的韜光養晦、忍辱負重、靜待時機,最後再出來收拾殘局或許更偉大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