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有一个绿荫镇

《阿甘正传》是一部很了不起的影片,也早就如雷贯耳,但是看这部片子,竟然是在首映之后很多年才看,大约是06年吧。想到去看这部片子,还是源于《肖申克的救赎》。

      在《读者》上看到一段话,是摘自《肖申克的救赎》:“最初你不喜欢监狱,然后你适应监狱,最后你离开了监狱就活不下去了,这就叫做你被体制化了。”觉得这句话非常得不错,心想一定要找到这部电影或者书来看一看。

      最终还是看的电影。看过之后觉得非常好非常好,一连看了几遍。后来又忍不住地去网上搜索这部电影的影评,知道了这部电影当年获得了七项奥斯卡提名奖,但是没有获得,原因就在于同年有一部《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这么好的电影都没有比的过《阿甘正传》,那么《阿甘正传》不知道会好成什么样子,于是又去下载了这部电影来看。

      一看果然不错,确实比《肖申克的救赎》又要高出一些。在我至今看过的电影中,在我心目中,《阿甘正传》还是排名第一的。这个智商只有75的阿甘,几乎经历了当代美国历史上的一切历程,猫王、越战、中美建交、肯尼迪遇刺、水门事件、艾滋病……他一直以他自己的方式生活着,被动的卷入这这些历史事件,然而却又每次的站在历史的前列。他给慌乱的社会带来恒久的价值,带来希望。

       他走得很远,去过越南,也到过中国,也奔跑着穿越着美国,外界的一切慌乱、崩溃、彷徨、失落,都没有影响他。他还有一个很好的地方——绿茵镇。

美国在当代史上的确经历过很多的慌乱,价值观的崩溃,信仰的混乱,但是最终却渐渐的成熟下来,我想,其中的原因,就在于那些宁静的绿茵镇。

     绿茵镇是一种象征意义的存在了。 

     有想起在读者上看到的那句《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那句话,这句让我寻找了这两部电影来看的话,似乎可以加深我对这部电影的思考。体制化,是一个值得思索的话题,人是一个很容易被体制化的生物,监狱都能将人体制化,还有什么不能体制化的呢?其实,人始终被他的环境所“体制化着”。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认为不存在生物意义上的统一的“人”的概念,只存在文化意义上的人的概念,是有道理的。

     既然人不可避免地要被体制化,那么就要看被什么所体制化。阿甘是一个被绿茵镇所“体制化”的人。正是这种“体制化”,让他没有在变迁的历史中沉沦下去,反而代表了一种恒久的价值。我想,整个美国,是一个被“绿茵镇”体制化的民族,也正是这样,美国在经济发展中的所有的混乱、所有的喧嚣、所有的浮躁、所有的畸形,都最终没有造成崩溃。

     绿茵镇,代表的是一种文化底蕴,一种恒久的秩序,一种终极的价值。它在“体制化”着一个民族,被它所体制化的人,在经历了很多的混乱和喧嚣之后,还能够回归。

而中国呢,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城市不断的膨胀,农村建设的随意、恶俗、混乱,这些都使得我们缺少绿茵镇这样的地方。当然,这里的绿茵镇,不仅仅是指真正的具体的小镇,而是环境和文化上的清凉的恒久的栖息地。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的破坏,是空前的。当我们的价值观慌乱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这样一个绿荫镇可以回归?我们,被什么样的环境“体制化”着?现在中国的城镇建设也开始出现大片的绿茵,但是,绿茵和绿茵镇有着本质区别。

      蔡元培就曾经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绿茵镇,正是一种美育宗教。 

       911事件的时候,在突如其来的灾难中,美国人表现出的秩序是让人赞叹的,这就是平时常态的生活带给他们的教化,带给他们的“体制化”。而我们的常态的生活,带给我么的是什么?

阿甘(美国)走了那么远,有一个绿荫镇可以回去,而我们有没有这样一个绿荫镇可以回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