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批判之:唐豪点击太极拳技击痛穴 一、四两拨千斤 二、真懂功夫的唐豪 三、“以静制动”, “以柔克刚” 结语

作者/李通国

于志钧在所著《中国太极拳史》中提出:“太极拳的普遍性就是一种个人徒手技击术。太极拳的经典和精华都是技击术,表演、养生都不是太极拳的本质。”【1】

他的见解可以这样理解:如果说太极拳不是武技就不会有人感兴趣,就不会有人愿意去研究它的发展史,就没有必要考证太极拳的源流,因此太极拳必须技击,才有丰富内涵值得去研究。

确实,武艺作家一直以来皆以标榜太极拳技击为能事。不过,著名武术史家唐豪可不这么看。

一、四两拨千斤

王宗岳《太极拳论》被后世捧为太极拳经典之作,其关于技击的说法,“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以弱胜强,以慢制快,是太极拳技击训练的理想,它希冀最终能够实现“四两拨千斤”“耄耋能御众”的情形。

自王宗岳经典名篇伊始,武艺作家不吝笔墨地诠释和阐述它,如云,“国术中名称极多,虽各有派别,然皆不外以强有力而欺弱,以手快胜手慢;凡有力者打无力,手快者胜手慢,如遇力大我十倍者,则我之立于败地,又立刻矣。是皆各人先天自然之本能,并非由道理中所学而得者也。”

又云,“练太极拳到达至虚,其神妙能以四两气力拨动千斤,年登大髦之人,能御多数之敌,由斯观之,绝非有力与快可胜也。”这是后代对王宗岳技击理论的通俗解释和进一步的阐释。

后代武艺作家在写作中创造了诸多轻松胜敌的案例,也造就了众多老年武术家技击的神话。但打架终究是一件体力加技巧的活,“四两拨千斤”尚且不容易,更不用扯谈“耄耋能御众”了。

唐豪批评说,这种论调真是井底之蛙的见解。“四两拨千斤”是武术教师口头上说的通常理论,哪能说是太极拳的独擅之妙。文中的语气,似乎太极拳之外,就没有其他拳术能够称得上神妙。【2】


二、真懂功夫的唐豪

指点太极拳技击的唐豪自然不是技击功夫的门外汉。

唐豪十几岁到上海时,认识了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前身)武术教师刘震南,随拜师学艺。武术教师刘震南不是等闲之辈,擅长形意拳和摔跤,又习练过西洋拳击的中央国术馆教务处长朱国福也曾拜师刘震南,且与唐豪关系甚是笃厚。

唐豪嗜武成迷,并没有拘泥于拳脚套路功夫,对于各种形式的技击也颇有兴趣。顾留馨回忆唐豪时说:在摔跤的朋友中有一位叫田毓荣,曾经大清善扑营中的一员。在上海举办的摔跤比赛中经常名列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善扑营好手。当时唐豪和我曾想向著名的摔跤名家佟忠义和王子平老师学习摔跤,但是一直没有机缘。田毓荣知道此事后,就毫无保留地教授我们摔跤技艺了。【3】除摔跤外,他在赴日本政法学校留学一年间学习了日本的劈刺之术。

他研究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戚继光、唐顺之及明遗民吴殳等人的著作,非常赞同前人的主张,形成他自己对武术重视战场实用,反对虚花套路的观点。“他撰写的武术篇章中,始终贯彻这种观点”。他认为实用性的武术仍然应该在学校、军队中推行,有助于保家卫国,反抗侵略战争。“他曾率领朱国福、杨法武、杨松山、朱国桢、郭世铨、张长海等摔跤家、武术家考察我国武术在日本的开展情况,回国后向武术界做报告,并在《国术统一月刊》发表文章,号召我国武术向实用方向发展”。【3】

作为中央国术馆编译处处长的唐豪,自是一个痴迷功夫的武者,他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是入职到1931年5月离职,期间经历了两次国术国考、1929杭州国术游艺大会擂台赛、1930上海国术擂台赛。当然,他也有足够的机会和条件去观察中国武术最高学府的学员和搏击运动员们的所作所为。

他说,中央国术馆经常举办武术比赛,我们看到学员个人练习的时候,一个个生龙活虎,可是等到临场较技的时候有的人一上场便呆若木鸡;也有这种情况,个人练习的时候,技术看起来稀松平常,可是临敌的时候却能够制胜。自负以柔克刚的人,有时却败于刚;自负刚胜柔的人,有时却败于柔。平时技击技艺十分纯熟的人,临场是有的人会惊慌失措。人高马大的人有时会败于短小精悍的人。经常拿气功说事的人,一上场决斗,快速进退奔跑之间,有的人就会气喘吁吁,体力不支而退场。有的人,练习了一二十年功夫却败在一二年武术新秀的手中。此派胜彼派,彼派胜此派,在格斗场上都是习以为常的事情。所以说,较量身手不能持一种功夫自以为是。【4】

唐豪后面的批评更是一针见血,丝毫也不给情面。

如果太极拳果真是人间少有之技,可是那些数十年纯功的老前辈,为何在民国以来的三次搏击擂台赛上,没有一个人能够一显身手呢?有人说,中国之怀抱绝技者,以晦藏自己的技艺当做美德,从来不肯轻易示人。这都是江湖愚人的套话,明眼人绝不会为这种掩饰之词所欺骗


三、“以静制动”, “以柔克刚”

唐豪似乎对搏击场上的事情早已洞若神明。

实际上,一个人无论训练中多么镇定自若,搏击场上从来都是剑拔弩张,从来也不风轻云淡。从来不曾失败的太极拳家,大约从来也没有真正地在搏击场上与人较量过。搏击场上的较量势均力敌的对手,即便赢家也不过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除非一个训练有素的武者面对一个没有受到过武技训练的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否则,面对殊死抵抗,难有百分之百手到擒来的胜算。

武艺作家笔下太极拳家的胜,都不是在真正的搏击场上。太极拳家在民国有限的几次搏击擂台上,也没有一人真正地走上擂台,直面技击。

唐豪从实际的经历中直觉地意识到,对于搏击决胜,不限于某家某派,可能有另外的条件。

简单地说,有力无胆者不胜;有力有胆,而眼不明,手不快者不胜;胆与力,明与快,兼而有之者,不知虚实变幻者不胜,知虚实变幻者,技巧不足以应付者不胜。技巧足以应付,不知劳逸之数,动静之机者不胜。如果恃其能而轻敌者,有力而不能持久者等等,失败都是因为自身的缺点所致。

这些都是习武者自身的身体素质、技击技巧、战术、心理等方面的分析,在实际的擂台搏击中还有一些外在的因素,诸如,光线的向背,地势的高下等等都是构成搏击胜负的影响因素。

所以说,无论何门何派,一定要具备了这种种的条件才足以言临敌。太极拳的技击理论,主柔、主慢而不主刚柔、快慢之互相为用,是知道二五而不不知道一十也。


因此唐豪以为,黄宗羲言内家拳曰“以静制动”,今人言内家拳曰“以柔克刚”。无论以静制动或者以柔克刚,是技击之心法。凡习武之人,都应该知道的道理,而且在实践中也不只有刚柔动静的之别。

“搏击之术,通乎兵法,变化万端,岂徒限于区区练法治形式。故能以技致用者,方式内家。若一发手而当着必靡,一举腿而犯即仆,则是内家中的高手,初不限与某拳之为内家也。其习技而不能致用者,便是外家。

以此衡量,少林不必皆是能手,况冒滥者多乎!以此而论,所谓武当技击,则更是空中楼阁矣。【5】

唐豪虽然也没有做过大量的关于技击因素的统计学研究,但是他是通过赛场观察得来的结论,显然,要比武艺作家,从理论出发,或者只是从做过推手切磋这样模拟搏击的实践得出的有限经验出发坐而论道,更贴近武术实战的实践。



结语

如拳家所言,太极拳归类于武术的话,它应该和一切的武术一样,“技击”是其本质,一切的训练过程和目的为着培养最终的技击能力,那么所有习武者应当不以学习谁家拳术为能事,不以拜某人为师自觉颜面有光,不以嫡传、真传而自喜, “技击不以标榜为重,而以应用为贵”。

若信此言为真,反观历代所谓太极拳名家,果真有令人信服的能力吗?

注释:

【1】于志钧.中国太极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5-8

【2】顾留馨.忆唐豪[N].中华武术,1982(1):1

【3】顾留馨.太极拳研究.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

【4】【5】唐豪.内家拳[M].太原:山西体育科学出版社2008.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