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路,如果能早来走走就好了”



/

家里的侄女今年也要去读大学了,印象里那个小小女孩也已经来到了18岁的正好时光,要在这个夏季重新起航,马上去开启一番新生活。

看着家里的小一辈也慢慢长大,进入大学,他们的足迹越来越与我的轨迹重合,也会突然生出一些紧迫感。时间啊,就像是被按了快进键,不加通知的就把你的进度条往前拖动了好长一段。

18岁与20几岁的对比,内心里下意识里就暗自计较起来,然后忍不住催促自己快点跑快点跑,后面的人真的眼看就要追上来了。

脱离了学生身份后,对年龄的感知就十分敏感。读书的时候,哪里有多少意识去在乎这些,那时候就是学习玩耍天马行空,在大学的摇篮里,安然的消磨时光,对于未知的前方路途,是80%以上的光明憧憬。

当时稚气的人似乎还生在福中不知福,想着毕业离开,想着远走高飞,想着前途似锦。其实,离开后,才更觉当初的自由无虑,更能够反省到当时大好时光的消磨,是最没压力的,那也最是一个人该去紧紧抓住沉淀提升的时机。


/

如果说工作后的时针像是加速度的运转,那么大学里的散漫时光,更多时候仿佛将秒针都设置了慢放功能。

大学里的自由无拘束,太容易诱导出身体里的惰性因子,若自己无意识给有限的空间制造更多的意外关卡,它的舒适庇护,轻飘飘就可以慢慢消化掉一个人的斗志力,让他保留一个虚空的远大梦想得以精神享受,却拿不起升级打怪的武器去铺垫梦想的前路根基。

大学的大,是空泛的大,是包容的大,这里容纳的个体太多,各有各的特点之处,各有各的展现形式,都是鲜活的、与众不同的,以至于你分不清自己这样是对的,还是别人那样是对的,最后也就干脆默然自己总算是不差的。

不差的一个我,在安全感包围的环境里,不差的过活4年后,也该有不差的未来岁月。那时的视线被蒙上了一层天真单纯的滤镜,以为的生活都是脑细胞构造出来的美满剧情。

安逸催生美梦,可是安安逸逸的生活总是短暂期限的享受,该去经历的阻力冲突怎么都少不了。

大学与大学后的生活就像是先甜后苦的对照,后来的我们终会站在大学大门外,才看清的了其中的自在难得和过错遗憾。

离校前天,一行人去与导师告别,导师给每人一句毕业寄语,还每人附送了一只乖萌的不锈钢饭碗,她祝我们未来的岁月圆圆满满,祝我们找到自己的铁饭碗,一路繁花。是很美好也很可爱的意义,我们几个人围着导师,一人捧一只不锈钢饭碗,笑得畅然,笑得没心没肺。

在那时,阿乐的铁饭碗是当一名学者,一路与学术为伴。小时的铁饭碗是当一名朝九晚五的公务人员,而我的铁饭碗生活大概就是“能吃饱、能睡懒觉、能做梦”的普通无志气人生(那时候真的很佛很幼稚)。

能吃饱,不在于多少物质收获,有能睡懒觉的任性空间,有能做白日梦的天真傻气,才是最大的自在。

现在想来当初的想法,会不由翻起一个白眼,笑嘲一句白痴无知了。

当时轻易就能想起以后,后来成长的人会延期对结果的期望,只围着眼前的事物周转。短短毕业的一两年,就可以轻易暂停你许下的愿想,让你去更换出一个更贴合实际的愿望来。


//

毕业后说的最频繁的词是现实,在社会的实践操练里,在现实的单枪匹马前进里,你会更大化的意识到现实和预期的距离落差。

毕业前后的两三年过渡期里,时常都有这样拧巴的时候:将现实无奈挂在嘴边,抱怨的太多最后自己都觉得厌烦起来,然后学着沉默,将委屈无助都掩盖在角落,却又要生出不少的郁闷来。

我们后来都试着成为了体面的合格成年人,才意识到表面的合格要依靠内心底滋生多少的力量来支撑。

阿乐毕业后一直在考研,无果,他的学术梦妥协在现实的物质生活里,找了一份对口工作暂时安定下来;

小时毕业时签了家乡的事业单位,但碍于所处环境的偏僻落后,最后还是回到了城市,重新规划;

我呢,是后知后觉的反应迟缓者,想要能吃饱能睡好还有梦可做的工作,该很难属于我这种还没试错就想要安稳的人的。

三个人周末约着出来散心,在一家火锅店里忍不住吐槽各自生活的遭遇。

阿乐的公司因为疫情原因业务量下降,尾款迟迟收不回,员工工资也被拖欠;小时一心想做公务人员,准备考进城里来,却十分焦虑结果的不确定性;我说我还是转行了,想要重新拾起自己搁置了好久的文字梦,每天都在写写写,对了,还掉了不少头发。

我们交换着彼此的转变,却少了当初毕业时的热情,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蒸汽,也开始端起了酒杯,做起了有模有样的大人姿态。而我们的学生时代可不是这样的,要是有人给自己的满心热情泼冷水,也会无所谓,觉得自己有大把的精力去创造出一个别样的人生来。

“要是能够早点出来走一走就好了。”阿乐感叹一句。

我们都能意会到他的感受,大多人在毕业后大都该有些遗憾的。遗憾大学里把时间蹉跎,遗憾没有将那段时间好好利用起来,遗憾没有早早出来实践、看看现实现况。

如果能够有意识早点出入社会来实践,也不会拘泥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东冲西撞了,如果早早接触更多的未知地带,也就会给自己更多的参考,不会在有限的几个错误答案里死脑筋探索究竟了。

可是,成长总是后知后觉的到来。



///

工作后,最困扰自己的除了物质上的回馈,还有那样持续性意识形态里的“放不下”和“我本可以更好”。

放不下以前的得意时刻,总是要用现在的“难”与以前作对比;还有对虚度光阴的遗憾,总觉得错过了,总幻想如果再来一次会有更好的结局。

跟自己较真,让自己受伤,明知自寻烦恼,却无法自我和解。

经历过那段拉扯时期,处于矛盾的焦虑的,拧拧巴巴不洒脱的灰色情绪中,迷失了,找不到方向。

很难说有什么有效的解救方法,怎么找到清新的前路方向?要是有的话,后来我更明白一点的大概就是,困难的时候,还是要受着;错了就是错了;失败了就是失败了。

要经历的路一步都不会少,方向感是靠走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至于,那些遗憾,那些放不下的我本可以更好,这是试错的代价,也是悔悟后的收获。

更成长一点,也就后知后觉反省更多,才有更强的辨析能力去找到更适合的前进道路,而其中的难和痛又会让谁好过呢?

记得大学时的那段实验生活,一整天的埋头在实验室里,磨样、配试剂、做理化分析,每次都是5、600个样品,和同学几人分工合作要做到大半夜里才能结束,而生化实验的结果往往还被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

可是我们还是一次一次的坚持了下来,实验做到后半夜,去校外的还营业的夜市吃一碗热馄炖,拖上昏沉的脑袋还有饱食的身体回到宿舍,倒头就睡。

想来那算是大学里最不负时光的一个阶段了。那是明知道过程是艰难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但还是一番热血去坚持做下去的一段时光。

所以,为什么会在工作里就少了那么多热情呢?是它总归是和大学不同的?是人都该不要一味的无底线热情付出的?是经历过,也就新鲜感褪却,也就很少再去抱有最大的幻想憧憬了?

那按部就班的继续下去就好,拿上该得的报酬就好,那为什么还要想这么多呢?

也许,我们说着疲惫了,不想再折腾了,不想再倾注自己过多的热情了,但潜意识里,我们始终是想要那种滚烫的人生:它是回馈如意的,它有自己心甘情愿的付出。

不全部利益化,不物质化的角度来解读,也许工作和生活会让我们好过很多。

以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