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過來,我就過去”

樊登老師在闡釋"爬山算法"時曾講述了這樣一個例子:

一位很成功的企業家,在年輕時不過是一商場櫃員,身世普通。而這位企業家命運的轉折是因爲一段不理想的失業遭遇。

當年市場不景氣,櫃員們都被紛紛通知下崗。失去了收入來源,很多人對此抗議不滿,焦慮未來方向。

上層領導安慰建議大家:雖然公司撤銷了大家的工作身份,但換個角度來看,大家也可以承包櫃檯,繼續本職工作,自己做自己的老闆。

當時很多人對此不以爲然,承包櫃檯哪有那麼簡單?在被命運玩笑的這次經歷裏,他們抱怨不得志,焦慮無奈,最後只能順勢而流,或往下沉,或隨波逐流。

而只有這位企業家聽取了意見,他能夠實現人生逆襲,是他在灰暗境遇裏,抓住了這次機會,逆流向上。

從承包櫃檯開始,成立自己的小團隊組建自己的公司,到擁有自己的商場,成爲一名成功的企業家,回過頭來看這位企業家的經歷你會發覺:哪裏有那麼多的逆襲策略,不過是他對着命運這座大山壓來時,更勇敢不服輸一點,去努力攀爬、擺脫了劣勢罷了。

而大概很多人是清楚這個道理的,只不過洪流侵襲時,大家的膽怯無奈居多。關於命運,一沒平和的心態,二把期望目標設置的太遠太大,沒了膽量和胸懷去攀爬往上了。


也許,除了這條路,還有其他路可供選擇,但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認知有限,能夠達到的天花板也有限。與其在有限的認知範圍裏去橫衝直撞、期望幻想,也許成爲櫃檯承包商,算是大家可預見的最優路徑了。

樊登老師用此闡釋"爬山算法"——一種局部擇優的選擇。

當被命運拋在某個地方時,我們很多人會情緒氾濫,迷茫前途,覺得自己人生裏的那座“珠穆朗瑪峯”太高太遠,憂慮能力和野心不匹配,想得太多太遠,結果就這樣畏縮着猶豫着,就消極了,低頭了,和機會失之交臂了。

而爬山算法的局部擇優,不是強調迷途裏要用"珠穆朗瑪"做目標指引,而是在有限的認知裏,先去找到目前能夠看到的最高山去攀爬——先爬上這座山,然後才能看到更遠更高的另一座山,纔有更清晰的格局去觸及"珠穆朗瑪"。

經歷有限,認知有限,除了一點一點去攀爬尋找,沒有一蹴而就的捷徑。一點一點的累積,比起一股腦的焦慮期望太多,心態也會更容易平復點,


其實,爬山算法所涉及的現象,用在我們的學習和工作裏有太多的相似性。

工作裏:

當價值回饋不如意的時候;

當自我志向和工作內容相沖突時;

當行進緩慢總是使錯勁兒的時候。

我們像無頭蒼蠅,也像不遇伯樂的夢想家。

我們內心裏有大把的慾望情緒,憧憬一個物質豐富精神飽滿的世界,可是很多時候有了鬥志,知道自己可以去觸及的大山在哪裏,卻被很多的念想和未知不確定性往回拉扯,覺得自己找不到人生確定性。

但有時候仔細想想,不過是沒有勇氣去攀登試錯罷了。

再比如學習裏:

考研還是工作?

是做一個學術派還是技術流?

要不要去參加社團學生會,要不要去參加競賽活動?

其實,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性格,根據自己的本心有初步的選擇,也有自己認知範圍裏的大山可以選擇。

可是一旦看到別人站在了某個高點,那些從衆心理就誤讓自己以爲:好像我也該去攀爬別人的那座大山的。

 


記得在研究所上班的時候,到手工資不足3k。

沒見過世面的人當時以爲畢業可以找一份好工作,體面又能很快擁有理想的生活,可是實際上一個簡單維持生計的薪水就讓自己的自尊心大打折扣。

那個時候還不懂去努力做加法、努力去擺脫劣勢,反而在現實境遇裏積累了不少情緒怨氣。

問了自己很多why、what、how,看了很多成功人士的方法策略。有了些一知半解,但真正聯想到自身時,還是不由搖頭否定一句"可以嗎?我能行嗎?......算了吧,那不適合我。自己到底該怎麼辦呢?什麼時候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啊?"

反正是想法一大堆,攻略指南一大堆,耗費了很多時間周全對比,但就是不去好好邁開第一步!

現在回想過來,錯過一些機會是情理之中,該怪罪的不是外界於我的不加冠冕,而是自己總是把思考代替了作爲,期望思考很多,以爲自己付出經歷了不少,事實上反而就是這些有限認知模糊了上前的路。

在某節思維力認知的課程裏看過一個理論,大致是說:認知有限,那麼無論你做何思想上的掙扎,去多麼飽含夢想心去創造挖掘,其實你能夠觸及的天花板也就僅僅那麼高而已。

爬上這座山,才能眺望到更遠更高的風景,相較於無知焦慮的思維而言,最簡單的人生準則始終是靠擺動身體運動器官才能實現超越的。


其實關於"爬山算法"裏的局部擇優方法——找到有限範圍裏的最高山,這對於有限認知裏的我們來說也是一時間很難準確找到的。

但也可以從中明白,無法很快去確定哪一座山是適合自己的,也沒關係,但只要方向確定了,朝着它向前,多試點錯也不虧。

另外,在迷途轉折的境遇裏,少點思維上的自尋煩惱,少一點"珠穆朗瑪"式的遠大憧憬,在現有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減少抱怨,改善劣勢,這本身也是一種進步了。

這在我成功轉行的過程中有太多的感悟。

讀書時常陷於自卑中,爲與同學對比而來的原生家庭,爲自己不熱情的性格,常常把自己安放在向內的角落裏,也時常把自己不如意的遭遇怪罪在外界環境。

總是在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氛圍,卻很少擺脫劣勢,脫離不如意環境去創造新的環境。

"我想成爲一個更好的文字作者。"

"想就去做就好了。"

可是真正轉行到文字這條路,放棄掉學了好多年的工科專業,背後卻需要很多很多個“猶豫和反抗”的碰撞。

好在,這個方向一直在我心裏是明確的,過程緩慢了點,但沿着這條指引繩索一路攀爬,也能夠更清晰的直面內心,懂得更果斷取捨,終是走上了自己理想的道路。

在茫然無助的時候,家庭背景、性格、學歷這些有影響嗎?

當然。

但是比起這些制約因素,改變現狀最簡單的一個方式不過是:在自卑裏蓄積能量,減少抱怨不得志的情緒,然後順着一個目標方向,大膽向前走就是了。

再回過頭來看,都是些一眼就能明白的簡單道理,從覺悟到落地實施起來,並非容易,但自己終會明白:任何時候,都需要一份堅持的耐心,去奔着自己夢想的方向,去爬過一座一座山頭,才能夠看到屬於自己的更廣闊風景。

以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