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裏的忙碌,不只單純爲了那份"充實感"


我的大學是怎樣的?

——一種「自我滿足式」的忙碌體驗。

再回過頭時,我更多體會的是一種後知後覺的遺憾,總覺得自己可以把那些力氣分散在更可觀的事情上,而不是單純爲一些書面成績和榮譽而自我滿足和感動。

更成長的年紀裏能夠更清晰看到其中的一些認知侷限:

那圍繞在以"充實自我內心"而忙碌週轉的大學生活,它讓你或多或少享受着那些充實滿足的時刻,讓你獲得了些大學進步的意義,但除了那份充實感,我現在更覺得一些忙碌付出,同時也需要與一些即時性的“可視化成果”相對應。


怎麼說呢?

只是想起那段充實忙碌的大學生活,那時候,我是成天埋頭在圖書館學習的好好學生,是衝着科科成績得A的A型思維學生,還是一個不懂得去與社會接壤的笨拙學生。

那時候知道該怎麼去專注精力,知道怎樣去獲得一個好名次,把大學生活照樣過得充實滿當,但脫離那一張成績單後的世界,我卻是很少去主動觸及的。

當然做一名會學習的學生並沒過錯,但工作這幾年的兜轉裏,喫過一些學生思維的苦,走了好多彎繞後,在更開闊的視野裏來看過去幾年的大學生活,有了更理性的認知。

那個時候大學裏的忙碌,好像更多的是感性層面的自我滿足:我把自己整天安放在圖書館,覺得自己所有的沉澱都值得期待一個美好未來。

那個時候的忙碌,更多的是一種延遲滿足感,雖然當下埋頭讀書的充實填充了內心,還未有多少實際價值做回饋,但總覺得4年後該當有個如意結局。

反正就是儘管努力就夠了,把那些忙碌後的結果反饋和感性滿足基調,都一股腦寄放在那一紙學歷證書裏,然後大學畢業後去匹配理想崗位時,以爲那就是自己最有力的身份證明了吧?

但那一紙證書能夠包含的內容多空泛啊。

那時候,光知道用努力勤奮去充實自己了,卻很少去分辨努力的價值和努力的方向意義。

光憑努力還是不夠的,還得去想想除了努力時的自我感動和大學4年後的回饋不確定性外,我們還能收穫什麼,能真正握在手裏的可視化價值有多少。



大學裏的忙碌,不是一場自我滿足的演練,我們需要去忙出"可視化成果"來。

在畢業接觸到更多優秀的人羣后,從他們身上得到的經驗教訓,讓我覺悟成長也讓我羞愧難當。

在我還是一名工科專業的技術工人時,我爲自己曾在大學做過的科研項目而自豪,而當我在實際工作裏連個簡單的設備參數也搞不清個因爲所以來時,別人卻能輕易上手,掌握整個系統。

在我工作後有意識學習ps和剪輯時,比自己小很多歲的學弟學妹們,早早有人學到了出師級別。

當我參加文案訓練營爲自己做背書時,那些00後的後浪們,活躍在了文案訓練營的前列,不管是他們的熱情還是能力都能讓人刮目相看一眼,他們當中有人早早出書,有人不再依賴父母的供給。

而回想起我的大學呢?我同樣認真學習、做科研、學軟件、練寫作,把自己的大學過得也算充實。

然後呢?除了充實的自我滿足感和對4年後的不確定性期待外,我有像他們一樣去匹配出一個具體落地結果嗎?

——太少了。

在那些充實的大學生活裏,我學會了理論,卻做不來實操;我學過一些軟件技能,卻沒有一門精通;我愛好寫作,寫過幾篇卻要沾沾自喜好久。

那些自以爲是的充實感還是空洞了些。

大學裏忙碌的充實,更需要自己的一份收斂心,收斂一些認知侷限裏的竊喜滿足,收斂一些無知的理想化期待。

也許能夠切實握在手裏的切實價值才更值得自我滿足多一點。


在我成爲自由文字工作者前,曾在一家教育培訓機構工作過一段時間,那時候剛對這個領域認知不夠,領導爲了我熟悉機構工作,讓一個公司"前輩"帶我。

前輩97年生,比我要小2、3歲。

其實剛開始對於我來說,我比她早畢業早工作,自認爲經驗能力至少是不下於這個小前輩的,但是在實際工作裏,這位小前輩不管是人際交往能力還是口才交流能力、思維格局和處事工作能力,都讓我這個早畢業的學姐自愧不如。

大學裏曾累積的那些自我滿足感,有多少能延續到工作的實際內容裏呢?

工作的試錯經歷讓我逐漸意識到:

如果付出一些精力後,當下只能收穫到感性層面的內心滿足,那麼也要記得適時停下來多看看前方的路在哪裏後,再來前行。

比如考研還是工作?如果你無法取捨,其中自我遐想自我感動多一點,那不如先去看看實際的研究生活和工作生活是怎樣的再來做選擇。

比如學業和技能培養。你花了很多時間來學習,除了一整天付出的滿足感外,更需要去把付出做出"可視化"的量化價值來,比如獲得一個技能認證,比如去實操出一份作品出來。


也許一個人在忙碌中,在那份充足感裏是很難分清自己是否是效率化忙碌的。

怎樣才能更好的前行呢?:

拓展格局。

眼界多高,也許你的天花板就有多高,多脫離學校或當下處境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比如主動去了解一個領域,比如多去實習,向有經驗的人取經。

認識的事物多了,思維面多了,個人處事行爲會有更多的擴展變化。

及時做出反饋。

有時候,“延遲滿足,長時間做儲備”不一定是正確高效的。

比如大學4年,很多人埋頭在大學學習,最後拿着一紙證書去應聘時卻被社會現實狠狠打擊。

與其帶着那份自我滿足感和社會軟碰硬,不如去多多累積自己的作品案例,去用具體可視化的能力去匹配一個職場地位。

不自我,多接納。

包容看待身邊人的進步成果,脫離自身侷限去看看他人的奮進方向。

他人的領域空間能夠給你更多的指引。比如:A型學生可以學習到x型學生身上的創造性發散思維,x型學生可以借鑑到A型學生的沉着耐心。

不自我感動。

忙碌不僅是爲了充實自我和生活,最本質的忙碌是效率化有意義的忙碌,是具備可視化價值的忙碌。

一個人自我滿足式的忙碌,遲早會露出馬腳來。

擁有一份差異化的競爭力。

把一件事做到精通,當自己擁有了一份超越大多人的競爭力時,自己的忙碌就有了切實的價值用處。

以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