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爷

图文 | 王学艺

小巷很短,巷子里的房屋岁月悠长。小巷弯曲,进出的居民笑声爽朗。小巷沧桑,巷口人家的外墙上挂满筐篓,充满无尽新意。

耄耋卞大爷就住在这巷口。他满头银发,黑框老花镜断柄白丝线固定,佝偻的腰里系着洗得褪色的围裙,胳膊上套着几十年如一的蓝罩袖。他坐在那把四周铁丝攀捆,一动便吱嘎嘎作响,总也散不了架的竹凳上。呈放射状的编织物半成品在他膝头晃动,编织条在他饱经风霜的手里排列有序。那不紧不慢的动作,那专注认真的眼神,那妙手生花的手艺,一切都似不息的老歌,充斥于小巷的角角落落,小巷里来来往往的人称他“编爷”。

“编爷”的称呼并非空穴来风,据说老人编筐编篓手艺的手艺甚是了得,当年曾以编它为营生,但随着时代变迁和年事增高,这手艺也就悬置高阁了。

不过近些年“编爷”在巷子里有些火,大有趋于网红的势头,在编筐编篓的传统手艺上又焕发青春。不但老当益壮,在小巷子里名声大噪,给大家编出一个花花世界,美华着人们愉悦的环境,方便着人们的生活,更使废旧物品起死回生。

前些年“编爷”看到巷子塑料购物袋充斥,既污染了环境,又难于自然降解,忧虑会给子孙后代带来的遗患。便想到七八十年代打包带提篮盛行,买菜装物使用方便,还可反复利用,一只提篮可使用多年。现在塑料购物袋代替了篮子,用完即丢实在浪费,是否让编织篮子再得以启用,既废物利用,又降减少了污染环境,他脑子里一直盘旋着这个事情。

抱着试试的心态,他转悠到附近物流园拣些回来,精心选料重抄旧业,试着编出各式各样,花花绿绿的打包带提篮,看到谁买菜购物从巷子口路过,便招呼让熟人拿上一个,强调熟料袋用一次就丢多浪费,拿这个少产生些垃圾,边说边塞他们手里。

前期人们碍于面子,还有人给钱,他说给啥钱,我是闲得没事废物利用,你们用着方便就行。还说家里要是没地方放用完顺便再放这,下次用走到这里再捎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大家逐步接受,用他编的提篮还渐习以为常。

为让巷子里的人更喜欢提篮,他还煞费苦心,在提篮上编织出各种精美图案,让大小不一的提篮成为工艺品,不但适合外出使用,还做成可挂在厅堂,放在案头的装饰品,甚至编成精致的筐筐篓篓适合盛放衣服物品,编成多姿多彩,高高低低,方的圆的,美观大方的花盆状,让巷子里的人们养花种草。被遗弃的打包带在他手里妙手生辉,使巷子里的人们爱不释手,有人还拿去赠予亲朋好友,年轻人还放网上炫耀。

“编爷”忙了,捡打包带成了常事儿,物流园里的人给他攒着,小巷子里的人看到也帮他捡回,原本废物的打包带在他手里起死回生,点缀着大家斑斓的生活空间。

最近,不知谁突发奇想,把他家门口的一段院墙修葺一新,打上钉子,做上木钩,让他编的筐筐篓篓挂在墙上,大大小小的打包带编织品挂得错落有致,谁喜欢上就拿去,谁看上就摘走,谁说出什么样子他就照描述编出,弃物使“编爷”的老手艺又焕发出新活力。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