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亮剑》

“古代剑客们与高手狭路相逢,无论对手多么强大,就算对手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那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

上一次看《亮剑》,看的是电视剧,那时的自己看的更多是其中英雄的热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李云龙在抗日战场、解放战场和和平战场这三个战场上所表现出的热血激情、英雄无畏和悲歌落幕的虽败犹荣的亮剑精神。

那时的自己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体验,自己的情绪不自觉的投入到剧中的李云龙身上,跟着他的经历而经历,跟着他的情绪而情绪。看到他上阵杀敌时表现出的情绪的激昂和亢奋,自己的兴趣也随之而汹涌澎湃,恨不得我也变身剧中的一员,跟随者他们的冲锋号而英勇冲锋;看到他对敌人的尊重,虽有绝对优势情况下,依然敢於单对单的同敌人拼刺刀,其自信与对对手的尊重不觉也让人凛然相敬;看到前方有仗可打而李云龙因不能上战场而暴躁不可控的急迫心情,自己也禁不住替他着急——“别闹了,别闹了,快让李云龙上啊!”;看到李云龙重伤垂死或者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悲歌落幕,自己的情绪几乎也是控不住的浑身战栗。

现在再想想,上一次的观看电视剧,迄今还留在自己印象中的东西似乎就是李云龙的亮剑精神了,这种亮剑精神来源于他的灵魂深溶于他的骨髓,由他身上而起,最后又传承和发扬于他的部队。当这种亮剑精神不仅深深的烙印在一个军队的第一代创始人身上,而且还深深地雕刻进这整个部队的骨与髓、血与肉中的时候,那这个军队便有了灵魂,也就是军魂。

铁打的军魂,流水的兵。杀死一个人容易,杀死一种精神难。军魂一旦铸就成功,那这个军队便有了不败与不朽的可能性,纵使遇到巨大的危机,纵使这个军队几乎全军覆没,甚至这个部队完全壮烈牺牲不剩一人,只要这个军队的灵魂不死,那这个军队依然可以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的再次组织和强大起来。

上一次看电视剧更多的是情绪的波澜起伏之旅,是对自身情操和价值观的一次洗礼和薰陶;这一次看原著小说,处上述偏感性方向的影响之外,我想自己也稍微对这其中的一些情节或者人物有了自身偏理性方向的思考。

你的业绩即是你唯一最有说服力的名片。刘伯承、陈赓、林彪这些顶级的将领都有很多的部署,李云龙部只是他们众多部署中的其中一只而已,可为什么这些高级将领都特别喜欢李云龙,对他抢来抢去呢?

在战争时期,军队中最需要的是政治正确且能够打胜仗的人才,满足第一点容易,满足第二点确实千难万难,万中无一。而李云龙恰恰是不但满足第一点,更是满足第二点——能打胜仗中的佼佼者。所以虽然他接二连三的犯了一些错误(政治正确前提下的一些非不可容忍的原则性错误),可是这些高级将领也没有彻底把他打入冷宫,总是行政性的惩罚惩罚,遇到下一次重要的战役该上他带队还是毫不犹豫的让他带队。

李云龙政治正确且打仗能力出众,这才是他在战争时期独得高级将领们喜欢甚至为此而相互争夺的根本原因——政治正确是前提,打仗能力出众是前提条件之下之根本原因。这就如同我们现在公司或者相关组织当中要提升一个人,也必得满足两个条件——价值观正确,且能力出众。联系一下我们的实际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一个公司当中,寻找价值观正确的人并不是特别难的事,基本上在这个公司的多数人是属于价值观正确的,否则也就不可能留在这里,既然留在这里了,他们的价值观基本上也就不会和老板要求的价值观尤其是对待工作的价值观出现比较大的偏差。在一个公司当中真正稀缺的人才不是价值观正确的人,而是能力出众的人,价值观正确不足以服众,而能力出众一定有利于服众,同时还能带领团队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为公司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和进步。

李云龙打仗能力出众,何以被众多的高级将领所熟知呢?不因其他,只因他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战绩就是他打仗能力最好的证明。李家坡战斗、野狼峪战斗、平安县城战斗、赵庄保护站等系列战斗,无一例外都向当时的将军们证明了一件事——他李云龙是一个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战场人才。

再联系一下我们的实际,我们自己在评价一个人的能力或者我们的老板在评价一个人的能力的时候,是不是总是把这个人同具体的事件给联系起来评价,好像很少或者几乎没有一个明智的老板评价一个人的能力时不参考他的经历的。我们在评价一个销售人的能力的时候,不会因为他能言善道嘴皮子厉害就轻易承认他是一个销售好受,更多是因为他过往的业绩,他过往拿下过多少客户,为公司做出过多少销售额和利润的贡献才是我们相对客观合理评价他的最大依据;同理我们在评价项目人才或者管理人才的能力水平的时候,最好而且最正确的正途肯定是看他过往的项目和管理经验,以及这些过往项目和管理经验中所取得的成绩。

业绩就是一个人最好的证明,是一个人最好的介绍信和名片。再回到最初的问题——李云龙为什么得到当时那么多高级将领的偏爱和喜欢,其根本原因还是李云龙不断用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战场的胜利来证明了自己就是当时环境下最稀缺的人才——打仗能力出众。

不同环境条件下,其主要矛盾是不一样的,而不同矛盾下其主要对人的态度和能力的要求又是不一样的。

在战争时期,在以命相搏、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时间段,时代的主要矛盾是倾尽一些努力、倾尽一切办法打倒敌人,从而为己方赢得生存、和平和发展的环境。在这个矛盾之下,时代对两种能力最为渴求——政治影响力人才、战场常胜将军。而对于军人而言,在政治正确的前提下,对其最大的能力要求即为打仗能力,在这个时候(在政治正确前提下)谁的打仗能力强,谁自然而然就最容易成为当时上位者的香饽饽。毫无疑问,李云龙在这个时期虽然时刻有丢掉小命的危险,但他因有出色的打仗能力,成为当时时代最紧缺的人才之一,自然而言成为当时上位者、掌权者眼中的香饽饽。

对于香饽饽,当时不免还是有一些惯着和宠着的,及时范一些非原则性的错误,上级领导也不会真给他计较,而是象征性的惩罚他一下甚至连惩罚都没有直接就帮他掩饰过去了。

进入和平时期后,大环境再次发生变化,这个时候时代所呼吁所渴求的最紧缺的人才已经不是军事人才而是和平时期的建设人才了。当然,由于进入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即不是流血战争问题,也不是和平建设问题,而是被错误的定型为了内部的阶级斗争,全国也由此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热情高涨的轰轰烈烈的混乱阶段。

在这个阶段,能打胜仗的常胜将军已经不是上位者掌权派中的香饽饽了,但李云龙这个时候还在刷着战争时期的暴躁脾气,不知不觉当中也得罪了不少小人,平白无故不知不觉当中给自己树立了不少的绊脚石。在战争时期,因其才能为稀缺性人才,所以会受到当时掌权派的包容甚至宠着,那个时候整李云龙太难了,总会有人出来帮助他去摆平一些不公平的对待;可是在和平时期,尤其在这个人人还有一些自危的时期,在他李云龙的战争能力几无用武之地的时期,当初的那些上位者和掌权派还会像当初一样惯着、宠着和保护着他吗?答案是否定的,或许还会有一小部分人还是想保护着李云龙,但至少多数的掌权者已经没有当初的那么惯着、宠着和保护他了。

遗憾的是,虽然大环境变了,但李云龙自己的脾气自己的性格,自己应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策略,却从始至终的没有什么变化。性格即命运,他的命运在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中定然是个异彩纷呈,但不幸的是,他的命运的下半场偏偏是在一个环境恶劣甚至变态的社会中,这也就无怪乎他的悲剧命运了。

这本小说的前半部分多是流血的激情,是对时代英雄的讴歌,而后半部分则是没有硝烟的疯狂,是英雄的悲歌,是对时代逆流的一种深刻反思。

一个人的地位越高,其影响力越广泛,这个时候他的一个偏好或者一个决定,其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也越大。若这个偏好或者喜好是利于人民的还好说,但如果其偏好和决定是错误的,则其造成的恶劣影响实不下于一场流血战争的影响。权力最好还是在规则允许范围内行使,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去做那个随意打破规则的领袖。

个人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是抵不过环境的影响的,当环境是劣币驱逐良币是素质逆淘汰的时候,这个环境当中的赵刚、丁伟、李云龙等人品能力俱佳的人就会越来越少,与此同时我消彼长,这个环境当中的四人帮、林彪等投机分子或者包藏祸心的小人就会越来越多。长此以往,这个大环境必然是倒退或者进步速度严重迟缓。而文化大革命就是最好的例证。

我们有选择做我们自己的权利,面对不理想的压迫环境,我们可以选择反抗或者死亡,很多时候死亡不是逃避,而是反抗的另一种形式,赵刚、李云龙、丁伟既是用鸡蛋碰石头的精神在进行自己的反抗和呼喊(当然,暂时的韬光养晦、忍辱负重、静待时机,最后再出来收拾残局或许更伟大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