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一種方法讀《史記》

一、詩歌與真實並列

➡️舉例《留侯世家》與《外戚列傳》

➡️我們該怎麼看待《史記》裏那些類似文學虛構的段落?

金克木的《書讀完了》

中國文化長於歷史,但不擅長哲學和邏輯。可以說,歷史是中國文化的主要特徵和底色。

➡️那麼,這個底色是怎麼形成的?

在中國古代,詩歌的敘事方式和歷史真實性,是有並列價值的。

歷史作爲中國文化的底色,它的意義不只是記錄發生的事,它還要傳達觀念和思想。

今天的話題真的開腦洞🤔🤔

以前對於《史記》的理解就像現在的新聞聯播,覺得司馬遷怎麼那邊博古通今。不過也的確是博古通今,寫的內容也是詩歌與歷史並存,只有深入理解這些文學藝術的內涵才能更好地理解歷史吧。


二、司馬遷是什麼樣的人?

➡️學術大家金克木的洞見:

在古代文化裏,詩歌的抒情和歷史的史實是並列的。

➡️西方:“凡是有的事情都要寫”

東方:“凡是寫的事情都要有”

➡️金克木的讀書心法:

讀歷史,遇到不懂的字句,不是去搜集各種考據對比,而是硬讀和反覆讀,獲得總體上的理解。

所以有時候還是不要讀書太快了!

➡️定義《史記》:

第一是司馬遷的思想;

第二是他的用心,也就是心態;

第三是他的經歷。

➡️漢代的文化不是從周代或是秦代來的,而是從已經滅亡的齊國和楚國來的。

➡️《史記》並不是官方任務,而是私人寫作。

➡️司馬遷的經歷:

一件是接受了父親的遺命。

另一個就是宮刑。

《報任安書》

➡️真正的英雄,是在失敗裏呈現的。


三、 先秦的兩套經濟學

➡️他是“亞里士多德似的具有廣博知識的人”

➡️漢代“物盛而衰,固其變也”

➡️古代的“經濟”是“經國濟民”,指的是政治。

➡️《貨殖列傳》

孔子並不反對“貨殖”,他說過,如果能用合乎道德的途徑獲取富貴,下等的差事我也願意去幹。

他反對的是“聚斂”

➡️商鞅的經濟方案

➡️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

➡️財幣欲其行如流水

“生意”這個詞的含義就是不斷生出新的資源。

➡️從先秦開始,一直到清代,都保持着這個“外強而內向,落後入先進”的特點。

學習的內容有點燒腦,還需要反覆研讀理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