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的境界--禪解道德經25

絕學、無憂。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衆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似無所止。衆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

我們都知道大智若愚這個成語,真正的“大智若愚“是一種什麼境界呢?

我們分析了這一章的前半段,現在接着分析後半段。人性通常都追求逸樂、追求名望,都喜歡湊各種關係、搞各種社交,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而我們講的絕學無憂是一種什麼境界呢?爲什麼可以絕學無憂慮呢?絕學無憂會快樂、會幸福嗎?會不會失去很多物質的利益?人都是怕孤獨與遺棄的,而這並不能得到內心真正的安寧與幸福。內心的真正的安寧與幸福是什麼呢?下面描寫了人生真正安寧與幸福的境界。

我獨泊兮其未兆,若嬰兒之未孩。兆,指念頭升起。我心無慾,了無繫累,象小孩一般柔弱而充滿生機、天真而無諸多欲念。乘乘兮、若無所歸。泛然應物,虛心遊世,若不繫之舟。而我獨若遺。我獨忘形去智,故曰若遺。與別人完全不一樣,看上去傻傻的。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似無所止。衆人皆有以。昭昭,指智巧現於外也。察察,絲毫不饒人之意。但我心澹然虛明,若海之空闊不可涯量。颼然無著,若長風之御太虛。衆人皆自恃聰明知見,我獨無知無慾,頑而且鄙,象庸常之人而已。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凡能生物者,謂之母。此指虛無大道,能生天地萬物,是以道爲母,而物爲子。食,嗜好之意。衆人背道逐物,如棄母求食於子。我卻忘物體道,故獨求食於母。此正絕學之學,學道也,學食母也。無憂之樂,心遊太虛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