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恐懼從何而來?【187】

孩子到底在害怕什麼?

這或許是很多大人的疑問。一些在大人看起來很尋常的事物,孩子看到後卻露出害怕、恐懼的神情。

那麼孩子究竟在害怕什麼?他們的恐懼又從何而來呢?

科學家認爲:人類的情緒,尤其是高級、複雜的情緒,大多是在社會文化背景下衍生出來的。然而恐懼卻不一樣,靈長類動物、哺乳類、齧齒類動物,甚至無脊椎動物,面對恐懼時的表達和行爲方式上都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這證明恐懼是動物的本能,是與生俱來的“上古情緒”之一。

因此,人類天生對比自身強大的事物和神祕不解的現象懷有一種敬畏之情,而這種敬畏之情的本質就是恐懼。

因此,孩子對某些事物的恐懼是一種本能,是與生俱來的情緒。比如,怕黑、怕生人、怕陌生的環境等。

但人類與動物畢竟不同,人類還要受社會、文化和語言的影響。

因此,從這一方面講,孩子的恐懼除了天生,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習得的”。

比如,看電視時出現蛇的鏡頭,電視屏幕上人們驚恐的眼神和表情以及解說員緊張凝重的聲音,都會讓孩子敏銳地感到這是一種危險的東西,從而產生恐懼心理。

同時,孩子自身的經歷也是“習得恐懼”的一種。比如,有的孩子被狗咬過一次,之後他再看到狗就會很害怕,甚至害怕一切毛茸茸的動物,最後擴大爲所有四足動物。

這就是典型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恐懼心理的由來。

另外,還有一種“習得”是“被動習得”,是大人的恐嚇造成孩子的恐懼心理。

比如,爲了讓孩子快點睡覺,大人會嚇唬不肯上牀的孩子:“還不睡覺!妖怪來抓人了!”爲了讓孩子不爬高,嚇唬孩子:“爬那麼高摔下來,會骨折,痛死了!”在這種語言的恐嚇下,孩子的恐懼心理自然越來越嚴重,孩子就會越來越膽小。

兒童的恐懼症狀根據其表現程度的不同,可分爲三種:輕度恐懼、中度恐懼和重度恐懼。

輕度恐懼對孩子的影響不是很大,隨着時間的流逝,或者孩子遠離令他害怕的人、物或環境後,大多可自然消失。
中度恐懼會給孩子的生活帶來很多不便,假如大人沒有及時察覺並給予科學的指導和幫助,就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隱患,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
重度恐懼引發的後果就更嚴重了,它對孩子的影響無論是當時還是以後,都非常深刻。它會令孩子整日惴惴不安、神思恍惚,甚至噩夢連連、高燒不退,嚴重損害孩子的身體與心理健康。

恐懼雖然是一種心理及情緒反應,但孩子的生理卻能十分清晰地表現出來。

通常受到驚嚇的孩子都會出現這樣一系列狀況: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臉色蒼白、四肢無力、出冷汗、尖叫逃竄、躲避退縮、抑鬱寡歡,甚至痛苦絕望。

這時候,家長要及時安撫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然後,要用語言上的寬慰和科學的解釋來消除孩子的恐懼,特別是當很多恐懼是孩子對人、物及環境不熟悉所造成時。

因此,提高認知能力和水平是幫助孩子克服恐懼的很好的辦法。

雖然恐懼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但假如外界並沒有明顯的刺激物,而孩子卻陷入了嚴重且持久的恐懼狀態,或者孩子對某些本應不再恐懼的事物依然懷有強烈的恐懼情緒,那麼這種恐懼就是不正常的,甚至會發展成爲恐懼症。假如這樣的話,就應該帶孩子及早就醫,以期取得良好的療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