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太陽病變證:結胸證&痞證(筆記)

《傷寒論》講義,P42~53

六、結胸證(P42)

(一)結胸辨證
  • 重點:按之痛(主症),寸脈浮(浮主表邪,邪由外來),關脈沉(沉侯水邪,水飲邪氣內生)

  • 結胸(邪氣盛正氣不衰邪熱與痰水互結)vs 髒結(邪氣盛正氣衰,陰寒內凝)

  • (131上)病發於陽(陽:表,治當發汗),而反下之,熱入因做結胸(表邪內陷,入裏化熱<無形邪熱>,與素體內痰水等有形實邪會結於胸膈->形成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 痞證可按,無形氣機壅滯;無用下之裏,故不言下早)vs 結胸拒按,有形邪氣阻結;當先解表,但下之太早,表邪內陷)

(二)熱實結胸證

1、大陷胸湯證(瀉熱逐水峻劑。瞭解即可。使用機會很少,如:肺結核後遺症,胸膜炎)

  • (134)太陽病表證誤下形成(1)結胸證;(2)身發黃: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而還(溼熱鬱蒸),小便不利,身必發黃(有溼有熱)

  • (135)結胸三證:脈沉而緊,心下痛。

  • (137)結胸心下/胃脘-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vs 陽明腑實腹滿痛或繞臍痛。熱結大腸,苔焦燥甚至有芒刺。要攻下。)

  • 【辯證要點】病機水熱互結於心下胸膈主證:心下硬痛拒按,甚則從心下至少腹硬滿不可近手,可伴心煩、口渴、潮熱,頭汗出,不大便等,脈沉緊;治法:泄熱逐水,峻下破結

方藥:大陷胸湯證。大黃——泄熱導下,盪滌實邪;芒硝——軟堅散結;甘遂——峻逐水飲。

2、大陷胸丸證

  • 水熱互結病位偏上,使頸部經氣運行受阻

  • 【辯證要點】病機:水熱互結,病位偏上;主證:胸膈心下硬痛,項強如柔痙狀;治法:瀉熱逐水,峻藥緩攻;水熱互結,非峻藥不能逐飲破結;邪居高位,非緩劑不能驅在上之邪(在上者,治宜緩)。

  • 方藥:大陷胸湯丸。大陷胸湯證——瀉熱逐水破結;葶藶、杏仁——瀉肺行水;白蜜——甘緩,使藥力緩行。

3、小陷胸湯證

  • 【辯證要點】病機:痰(vs 水,流動大)熱互結,正在心下(胃脘)主證:心下硬滿,按之疼痛,苔黃(熱)膩(痰),脈浮(此處指氣血盛,非指表症)滑(有痰。只有水不會滑);治法:清熱滌痰開結;

  • 方藥:小陷胸湯。黃連——苦寒,清泄心下之結熱;(法)半夏——辛溫,化痰滌飲;瓜蔞實——甘寒清潤,化痰散結,潤便導下。如怕冷,+桂枝

  • (圖)大、小陷胸湯證鑑別

(三)寒實結胸證

三物小白散(瞭解即可。1)對原文有爭議;2)含巴豆,慎用)

  • 結胸(心下硬滿疼痛,大便不痛)vs 寒實結胸(無熱證,可有畏寒喜暖,舌苔白滑等);

  • 【辯證要點】病機:水寒互結(寒痰冷飲結聚於胸膈);治則:溫寒逐水,滌痰破;

  • 方藥:三物小白散。巴豆(炒黑)——辛熱有毒,攻逐寒性水飲痰溼,力峻;貝母——消痰開結(貝母分川貝、浙貝。川貝價格高,只化熱痰,不化寒痰);桔梗——開提肺氣,開肺散結祛痰。補充:單用桔梗,可治咽喉不利。甘桔湯(玄蔘,麥冬<滋陰>,桔梗,甘草)治陰虛咽喉不利。

(四)結胸證治療禁忌及預後
  • (132)結胸證,其脈浮大(脈大主虛勞)者,不可下,下之則死。(禁忌)脈大浮:正虛邪實,治療宜顧護正氣。

  • (133)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預後)煩躁乃邪盛正潰,正不盛邪,預後多兇險。


七、痞證(P48)(虛證)vs 結胸(實證)

(一)痞症的成因及症候特點
  • (151)脈浮而緊(太陽傷寒,本該辛溫發汗),而復下之(誤用下法),緊反入裏,則作痞(正氣受挫,表邪內陷->氣機痞塞)
(二)熱痞證

1、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證(用量輕)

  • (154)心下(胃脘)痞,按之濡(柔軟,非實邪結聚),其脈關上浮(關脈-中焦;浮-有熱)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 (164)(原文略)若誤下成痞,而表邪未解(熱痞兼表),則先表后里。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則大黃黃連瀉心湯。

  • 此處用大黃邪熱,而非攻實。

  • 病案#2:女,42歲,自覺心下痞滿,按不痛,小便短赤、大便幹,心煩口乾、胃口差,頭暈耳鳴,舌質紅、苔白滑(->滑指痰,沒水),脈沉(裏證)弦、小數(裏熱盛、傷津液)。治法:(P48)大黃黃連瀉心湯,三劑愈。

2、附子瀉心湯證(熱痞+表陽虛->泄熱消痞,扶陽固表)

  • (155)心下痞(熱痞),而復惡寒汗出者(腎陽虛,表陽不固),(略兼症判斷),附子瀉心湯主之。
(三)寒熱錯雜痞證

1、半夏瀉心湯證(偏痰)

  • 《金匱要略》嘔而腸鳴,心下痞(無形熱),半夏瀉心湯主之。

  • (圖)柴胡湯證轉歸

  • 【辯證要點】病機:寒熱錯雜,中焦痞塞;主證:心下痞滿,嘔惡,腸鳴下利,舌紅苔膩;治法:辛開苦降,和中降逆,消痞散結;

  • 方藥:半夏瀉心湯。半夏——化痰、和胃、散結,降逆消痞;乾薑——溫中散寒、守而不走(vs 生薑:走而不守,宣散水汽);黃芩、黃連——苦寒、清熱、泄滿;人蔘、大棗、炙甘草——補脾胃之虛以復其升降。

2、生薑瀉心湯證(偏水氣)

  • 重點:痞證見水氣。中焦水飲內停,胃脘兩側之脅下有水氣相搏之漉漉作響。

  • 【辯證要點】病機:寒熱錯雜,中焦痞塞,兼水飲食滯;主證: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腹中雷鳴,下利,舌紅苔膩;治法:消食和胃,散水消痞;

  • 方藥:生薑瀉心湯。半夏瀉心湯減乾薑用量加生薑四兩。重用生薑——和胃降逆,宜散水飲。

3、甘草瀉心湯(偏正氣弱),可用於口腔潰瘍、粘膜炎症

  • 重點:痞證見胃虛下利較甚。傷寒中風,本應汗解,而反夏至。下後損傷中氣,致寒熱錯雜於中焦。

  • 【辯證要點】病機:寒熱錯雜,中焦痞塞,脾胃虛甚;主證: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谷不化,下利日數十行;治法:補中和胃,消痞止利;

  • 方藥:甘草瀉心湯。由半夏瀉心湯加重炙甘草之量。重用炙甘草——甘溫補中,健脾和胃。

附:黃連湯證(上熱下寒)

  • 重點:傷寒胸中有熱(邪熱偏於上,指胃脘上至胸膈),胃中有邪氣(腹中有寒邪,部位偏於下),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173)

  • 【辯證要點】病機:上熱(黃連清上焦熱)下寒(桂枝助乾薑溫中脾),升降失調;主證:腹中痛(腸寒氣滯),欲嘔吐(胸中有熱,胃熱氣逆);治法:清上溫下,和胃降逆;

  • 方藥:黃連湯。由半夏瀉心湯去黃芩(苦寒。中焦有寒,所以去黃芩。) 加桂枝(攻偏,溫通陽氣。)。辛開苦降,攻偏熱,治脾胃不和,腹痛爲主。

(四)痰氣痞證

旋覆代赭湯

  • 重點:傷寒,表邪已解,但脾胃氣傷,以致運化失職,痰飲內生。

  • 【辯證要點】病機:上胃虛(補),痰阻,氣逆(降氣);主證:心下痞硬(痰飲阻於中焦,升降失常),噫氣不除(胃虛痰阻,其氣上逆),嘔吐或呃逆;治法:和胃降逆,化痰下氣。

  • 方藥:旋覆代赭湯。旋覆花——苦辛而鹹,下氣消痰,降氣行水;代赭石——苦寒,重鎮降逆; 半夏、生薑的——和胃止嘔、降逆化痰;人蔘,大棗,炙甘草——補中益氣。

(五)水痞證

五苓散

  • (156)下竅不利,水邪上逆,形成痞證。

  • 辯證:下後心下痞,其症像瀉心湯,但用了瀉心湯後,心下痞並未緩解。如其人口渴、口燥、小便不利,是 膀胱氣化不利,津液不能輸布上承的太陽蓄水證。

  • 參考:講義P39,太陽蓄水證,(71)(72)(74)。太陽病發汗太過,表證(經症)不解,循經入腑,可能形成蓄水證或蓄血證。


病案——聽力部分

病案#1:風心病(風溼性心臟病)數年,脣紫眼黑。近來心慌、心悸動、脈結代,苔薄白。

治法:(P39)炙甘草湯(復脈湯),一百多劑,有所緩解。

病案#2:女,42歲,自覺心下痞滿,按不痛,小便短赤、大便幹,心煩口乾、胃口差,頭暈耳鳴,舌質紅、苔白滑(->滑指痰,沒水),脈沉(裏證)弦、小數(裏熱盛、傷津液)。

治法:(P48)大黃黃連瀉心湯,三劑愈。

病案#3:病人素體弱、瘦,病一年多,兩目欲脫、煩躁欲死,以頭撞牆高呼,初起,頭痛微煩,寒、清涼劑,急汗如流油,面青黑、氣喘、四肢厥冷,脈沉弦欲絕。

治法:(P35)茯苓四逆湯——少陰陽虛,陰液不足

病案#4:女,54歲,胃脘疼6月,疼處高起。西醫疑似癌。近日疼痛加劇,拒按,按之疼甚。大便通而不暢,納食可。小便黃,苔黃膩,心煩舌燥,脈弦(主肝、筋、風、痛)細。

治法:劉渡舟醫案。溫病,痰熱結胸症。小陷胸湯(半夏15g,黃連9g)(P46)+枳實9g。兩劑愈。一劑:疼痛解大半;兩劑:大便下

病案#5:女,38歲,產後失血,天寒,腹痛,自覺肚皮向裏抽動,用溫熱法緩解。舌淡嫩苔薄,脈弦細。

治法:產後氣血不足、血虛 (中焦虛寒、氣血虧虛)+ 受寒(痛,覆被邪擾)->小建中湯(P34,桂枝湯倍芍藥+飴糖;主症:腹中急痛):建中補虛,調養氣血。

不用苓桂甘棗湯(P32,健脾,利小便;主證:臍下悸動,欲作奔豚,小便不利;治法“溫通心陽,化氣利水)。本病案無小便不利表現(<-水溼不重)

產前(陰虛內熱)宜涼,安胎聖藥:黃芩——。避免行氣、活血(e.g. 茯苓、薏仁——利尿,可能流產)、溫藥(->煩躁->氣機不利->咳嗽更甚)。透表:連翹,不能用竹葉(中空,上下通)
產後宜溫(不能用涼藥)

病案#6:男,56歲,一年前露宿受寒,右腿關節痛,遇冷加劇,西醫診斷風溼性關節炎。右腿僵直冷痛(筋脈不能濡養,陰不足),面晄白,口淡無味,苔白膩,脈濡弱。

治法:(P38)芍藥甘草附子湯+赤白芍。赤芍活血,白芍養血。芍藥+甘草->酸甘化陰;附子+甘草->辛甘化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