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伐謀-筆記D2

1. 開着飛機換髮動機

昨天有個重用的概念沒有記:“(組織變革考驗領導人)開着飛機換髮動機(的能力)”。

這句話值得細細品味。

沙盤遊戲中設置了一個每年9M的投資,就是在不斷提醒我們。“限制”是指一個企業“抗折騰”的最大極限。不是資金問題、也不是財務問題。

中國的CEO大多是銷售或財務出身,容易偏向財務思維。
西方的CEO大多是產品或技術出身。
unlearn的能力很重要。

2. complicated vs complex

昨天講到兩種情況:complicated(繁雜)vs complex(複雜)。

這兩種情況,需要不同的應對策略。

  1. complex(因果明確、線索複雜,中國教育出來的好學生都善於做這類“題目”,因爲咱們從小接受的都是“理性”教育):sense -> analyze -> respond
  2. complicated:probe(小規模實驗) -> sense -> respond

注意:這兩種應對模式是非常不同的。前提是,有能力識別,這是一個complex or complicated situation。

這也關係到“信仰”,一個企業(個人)的成功是“計劃”出來的?還是“湧現”出來的?

計劃 vs 湧現,evolve(不相信只有唯一、正確的道路,保持開放性)

  1. 有很多企業是“湧現”的代表。並不是最早創業時就訂個十年目標,堅定執行。而是在過程中,隨着各種內外部環境因素的變化,調整方向。
  2. 華爲是“計劃”型的。但是注意:華爲在很多領域,如交換機、手機,都是“後做”,有前人的經驗可以cope、可計劃。而不是在一個全新的領域。

寫作時,也有兩種風格

  1. 計劃型:我們從小被老師教的,就是先確定一箇中心思想,再圍繞這個中心思想展開。
  2. 湧現型:dirty writing + clean editing。先寫,想到什麼寫什麼,此時就是單純的“寫”,任憑靈感流淌。不要去“edit”。等寫完了,再去整理+edit。
3. 決策風格 & 思維模式

決策風格(模式)vs 思維風格(模式)

  1. 思維模式:個人、長期固定
  2. 決策模式:和他人互動、發展+演化

決策的兩個維度

  1. 縱軸:從下往上,信息由少到多。信息的多少,有限->充分。
  2. 橫軸:從左往右,選擇從一到多。選擇的多少,一條路 vs 多條路?

決策風格四象限(此處應該畫個四象限,自行腦補)

  1. (左下角)信息少+一個選擇。果敢型。一條道跑到黑。
  2. (右下角)信息少+多個個選擇。靈活型
  3. (右上角)信息多+多個個選擇。整合型,integrated。比如字節、騰訊,就是這種風格。
  4. (左上角)信息多+一個選擇。層級型,hierarchy。比如阿里,偏這種風格。他們非常重視數據,也有強大的數據收集能力。

問題:

  1. 你是哪種決策風格?
  2. 哪種決策風格最優?

回答:看情況

  1. 在低級別時(individual contributor),果敢的行動派容易獲得成功。靈活型的往往不太成功。
  2. 高層(CEO、各種O),靈活型、整合型風格易取得成功,要時常擡頭看路,保持靈活性。一條道走到黑的非常危險。
  3. 中層manager,是個轉折點。想到Marshall Goldsmith的一本書《What Got You Here Won't Get You There》。看你能不能成功轉型、完成自我進化。

再說思維模式。

老師說:作爲培訓講師,很大的收穫來自於:可以接觸到來自top企業的top人才。教學相長。

可以深刻體會到:人和人真的是不同的。最大的不同,就是思維方式的不同。

e.g. (往屆沙盤同學,X企業高管)(遊戲)破產以後,ta們討論什麼?

  1. 普通team:要麼往後看(why)、要麼往前看(how)
  2. 某高管team的思路:討論破產帶來的長處,如,不用考慮明年的GMV了、視野可以放得更長遠。

可以看到思維方式的不同:任何時候,永遠找出積極面。

4. 什麼是真正的關鍵資源

差異化來源於資源差異:戰略分析的重點是辨別和用好核心資源,即:對於關鍵資源(稀缺資源)的有效掌握。

華爲:不在非戰略機會點上消耗戰略競爭力量。

對於真正關鍵資源的決策權應該掌握在級別高的領導手中。

注意:這個“關鍵資源”不是指資金(儘管很多企業有資金的限制)。
舉例:ta可以是雲計算企業中頂尖的架構師、可以是2B企業中的技術售前。

什麼是真正的關鍵資源?

參考viro model:就是價值(value)、稀缺性(rarity)、難以模仿性(inimitability)和組織(organization)。


你有沒有識別“核心資源”的能力?

“識別”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能力。

你能不能識別自己的侷限性、自己的核心資源是什麼?你怎麼利用好自己的核心資源達到自己的目標?你的目標是什麼?你想要什麼?你有沒有這些問題的答案?

很多人,壓根就沒有思考過這些問題,就這樣糊里糊塗過了一生(當然,這也是一種活法。如果真的可以一輩子稀裏糊塗的過去,也是挺幸福的一件事兒)。

人和人,就在這裏拉開差距。

5. STP模型 & 市場定位

STP模型

  1. Segmentation
  2. Targetting - 持續建設壁壘+提高組織能力。長期:找燈塔客戶 vs 短期:拿到眼下的訂單
  3. Positioning - 佔領客戶的心智模式

細分市場的吸引力(此處應該畫個九宮格,自行腦補)

  1. 縱軸:市場(客戶)從低端到高端。是相對、而非絕對的高低端。考慮:市場容量、客戶付費意願、進入壁壘高低。
  2. 橫軸:(自身)相對優勢從低到高

四象限策略

  1. (左下角)低端市場+自身優勢弱->相互看不上->放棄
  2. (右下角)低端市場+自身優勢強->opportunities(如:短期訂單)。可以降維打擊。但要注意:不在非戰略機會點上消耗戰略競爭力量(華爲)。
  3. (右上角)高端市場+自身優勢強->priorities。重點:組織能力佈局->樹壁壘,包含進入壁壘和退出壁壘。
  4. (左上角)高端市場+自身優勢弱->strategic decision好市場+來晚了。怎麼辦?策略:長期、全局、(企業各個部門要達成)共識(拿下這個市場),換個說法:truly believe、all in、plan for 2 years(at least)。
6. 領導風格

昨天說到的一個概念:商業結果其實是你是誰的外化表現。

從上往下,講到三個層面:商業(結果)、組織(團隊)、個人。

今天再展開,從下往上:個人(領導力),70%影響到->組織(團隊),40%->商業(結果)。

既然個人領導風格會對組織產生70%的影響,那我們要來看看幾類領導風格

  1. vision,願景型
  2. 指令、獨裁型
  3. 民主型,participative
  4. 關係型,people first。其中3、4風格的領導,注重關係和情緒,鼓勵大家參與。
  5. peace maker。爲啥我想到“和稀泥”的。
  6. 教練型,coach,關心員工成長

老師觀察到失敗小組的特徵

  1. 某位同學的級別明顯高於其他人
  2. 某位團隊成員的理性思維、表達能力特別強

出現以上兩種情況,個人的領導風格會影響到小組其他成員的參與,導致其他成員的參與度、心力下降->小組失敗。


阿里商業領導力模型(四步)

  1. 共“見”。sense。更早地聞到“血腥味”。更早控制不確定性 vs 偶爾進入某個市場->紮根。
  2. 共“創”
  3. 共“行”。體力活。約束行爲、獎懲分明->激發責任心->組織氛圍
  4. 共“(反)省”

領導風格

  1. benchmark下:一位“好”的leaders,應該把50%的時間花在外部。e.g.高層的“外”可以是外部市場、夥伴;中層的“外”可以是上級、其他部門。->加大市場、scope->team擴大、升職加薪->正向發展
  2. 如果一個leader沒有的時間全部對“內”(管理)->team沒有充分授權、都在被管-> low motivation, reduced scope->越做越小、惡性循環
7. 組織能力

持續業績 = 戰略 * 組織能力

因果關係:

  1. 是因爲合作好 -> 勝利
  2. 還是因爲勝利 -> 合作好?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業績越好的團隊,人際關係越正面

關於羣體智慧,1+1+1>3嗎?常常不是。

未經磨合(訓練)的羣體決策質量<個體。

e.g. NBA球員每人的個人能力都很強,但組成一支隊伍卻未必會有好的整體表現。所以,要build team process,就是磨合的過程。

一個團隊氛圍是不是健康,從下面三個方面可以觀察:

  1. 表徵:發言輪換次數的多少(話語權也是一種權力)。發言輪換次數的多少,和集體智慧成正比。
  2. 領導人和團隊成員,識別他人表情的能力。看到猶豫的表情,可以主動邀請發言。有些人講話時根本不看人,更別說識別表情了。這樣的溝通是非常低效的,就是你一個人在說。
  3. 男性佔比高的團隊,羣體智慧下降。這是經實驗發現的。折也和上面的第二點相關,相對而言,女性識別他人表情的能力強,也稱社交敏感性。
8. (終極)戰略 vs 任務策略

task strategy 任務策略

  1. 搞清楚目的。(長期)控制市場 vs (短期)掙錢拿訂單
  2. 路線、方針、方向。

一個組織最大的悲劇,就是:不加爭論就往前走。strategy不被懷疑。組織花太多的時間在具體的運營和執行,花太少的時間在最本質的目的和路線討論。這是失敗的根本原因。

長週期、重大的決策,不能短平快地下決定。
重大的決策,不能沒有不同的聲音,這樣非常危險。

馬化騰常說:先放一放、再看一看。


e.g.這兩年有個咖啡品牌叫“三頓半”快速崛起。它的技術在於速凍咖啡粉可以溶於任何溫度的液體,平均八塊錢一個小盒裝咖啡(可以衝一杯咖啡)。

而雀巢咖啡生產的長條包裝,平均一塊錢不到一條(可以衝一杯咖啡)。

速溶咖啡粉的技術,雀巢早就擁有了。爲什麼它沒能做出來八塊錢一個的咖啡?

因爲雀巢對於速溶咖啡的定義,就是:有咖啡味的飲品。另外,它對於品牌logo的印刷,有着嚴格的規定,logo只能印在長條包裝的正中間。

這樣的認知,限制了雀巢的發展,長期沒有突破。

回過頭來體會這句話“我們到底是做什麼的?”,這是最最本質的思考。


e.g. 支付寶,地推三年,綁九千萬le張銀行卡。體現了良好的執行力和組織能力。
微信,通過“紅包”,一個晚上,綁卡一個億。

再來看這句話:戰略優先於組織能力的發展。會有全新的感受。


最後還是總結下。洋洋灑灑寫了這麼多筆記,最深的體會還是在課堂上、在沙盤互動中、在老師的剖析中,“看見”自己,看見不足和努力的方向。

人和人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思維的不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