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都過不好,談什麼和解啊

1

兜兜在生活中經常被問到一類的問題,那就是——如何與過去發生的一些事情和解。

比如:

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長大之後如何與父母和解;

以前總被人欺負,現在心裏依然恨着他們,如何與他們和解;

甚至還有一些成年人們也會提這樣的問題。比如,另一半出軌了,該如何和解。

要我看希望和解這種出發點是好的,只是如果連自己都過不好,和解本身就是一種奢望。

內心的和解可以是出發點,也可以是過程,更可以是結果。

作爲出發點的和解太刻意,作爲結果的和解太隨緣。

三者比較下來,我更願意相信和解本身是一個自己慢慢變好的過程,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稱之爲人生。


02

漫畫家朱德庸說過,“和這個世界和解,就和自己和解了”。

何爲世界?所有,一切,大得不着邊際。

渺小如我們,倘若一生能做到和自己和解,已是極大不易。

無論把和解作爲出發點(未實現)還是作爲結果(已實現),本質上都是爲了摘除一些纏繞在自己身上不好的結果。

有一部分人在找自己問題根源的時候都會出現這樣一類的句式。

比如,“我的原生家庭不夠完滿,所以......”。不難發現,所以兩個詞背後省略的部分多是一些不好的境況。

人們總是習慣在一些結果出現的時候去找原因。這時候所羅列出來的種種都只是爲了證明這個結果的合理性。

否則,太陽可以曬死人,洪水可以淹沒一個莊,原生家庭爲啥不能傷害你?

這不是原因本身的錯,而是需要被證明是錯的。否則,這樣的結果就不成立了。

和解的前提是這些經歷不會對你產生影響或者影響也只是正面的積極的影響。可事實卻是我們在回憶起這些過往的時候很多都是從一個負面結果的角度去看待。


03

那些真正和自己和解的人,最終過得都不差。

這個過得不差既是結果,也是和解的前提。因爲,這不同的處境會使得自己換一種眼光看待問題,去求證其中的積極影響。

貧苦出身的18歲女生王心儀,在以707的高分被北大錄取後,寫下:“謝謝你,貧窮。”

“感謝貧窮,你賦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與永不低頭的氣量。”

“貧窮可能動搖很多信念,卻讓我更加執着地相信知識的力量。”

這篇自述自己成長經歷的文章,一天之內刷遍網絡。

她認爲,因貧窮遭受的坎坷、姥姥的患癌去世、同學的嘲笑和上學路途的艱辛都使她更強大。

“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與迷茫。儘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

王心儀的樂觀向上、自律堅毅感動了不少網友。只是她感謝的“貧窮”,惹來很多人反對:

“貧窮並不值得感謝,不僅帶來不了什麼,還會帶來眼界的狹隘、卑微的心理和灰暗的生活。”

王心儀會說自己感謝貧窮,前提是她拿到了一個好的結果,然後推導到之前看到的也都是一些積極的影響和作用,雖然在別人眼裏貧窮可能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更不值得被感謝。

當我們拿到一個好的結果的時候,想法自然也就改變了,這不是健忘,也不是刻意美化,而是來自於內心真正的和解。甚至還會有感激的成分。


04

蔡康永說:我不喜歡跟自己和解的概念,我覺得要一輩子跟自己過不去,很多人都想要跟自己和解,我是想,你是打算下一秒閉目而去嗎,我們又不是唐僧,和解幹嘛?你要興高采烈地活到最後一秒鐘,不要跟自己和解,你要跟自己過不去,你要跟自己擡槓,找自己的茬,這是我認爲的人生。”

這其實也是把和解融入到人生的每一個過程、每一個階段,而不是把和解當成放置在終點的果實。

就像北大女孩王心儀一樣,敢於去面對貧窮,並且在過程中一點點去努力,才能跳脫貧窮帶給自己的眼界狹隘、卑微的心理和灰暗的生活。

當你想要去達成和解的時候,只有跳脫出原來的那個被傷害的處境,才能得到這個和解的入場券。

當你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時,你甚至會發現很多事情不過如此,對你也許沒那麼好,但是好像也沒那麼壞。

如果自己的處境過得不好,當自己去尋找原因的時候一定會更加關注那些“壞”的原因,在這種過程中原先的“壞”又進一步得到了加強。

那麼,還談什麼和解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