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的力量之27——小孩子多讀詩

前段時間,有年輕的同事問我,小孩子3歲多,想教他學一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知道應該學些什麼,先從什麼內容學起,領着孩子讀了幾天《弟子規》《三字經》,感覺孩子學習興趣不大。

我想了想,建議她從一些簡單易學、耳熟能詳、琅琅上口的古詩詞入手,培養小孩子的學習興趣。

爲什麼這麼講呢?

先講古詩詞。《虞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古詩詞講究音韻格律,一句句起承轉合,合轍押韻,易於誦讀,對小孩子來說,學得快,記得牢;古詩詞非常惟美,有畫面感,有帶入感,讀起來,彷彿那樣一個個情景情境就真實、鮮活地呈現在眼前,易於背誦、理解、消化、吸收;古詩詞講求用典,每一個典故都是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小孩子愛聽故事,人之天性,所以講故事就特別吸引人,小故事,大道理,小故事,大智慧,足以寓教於樂,培養學習興趣。

再講小孩子。古時候,小孩子在總角年齡段,也就是動漫中扎着兩個羊角髻的哪吒那般模樣,基礎的要學習“灑掃、應對、進退”,進階的要學習“禮樂、射御、書數”,總之是先要培養小孩子的知書達禮、自信自強,在生人面前也能彬彬有禮,落落大方。反觀現在,好多小孩子在這方面做得差強人意,見了人,扭扭捏捏,躲躲藏藏,甚至連句禮貌的問好和回話都答不好。或多或少,這也該算作一種教育的缺失。而學習古詩詞,誦讀古詩詞,可以很好地增強小孩子的自信心,面對聽衆、觀衆,不怯場、不打怵,“腹有詩書氣自華”。

《顏氏家訓‧勉學第八》中有段話特有意思,“或因家世餘緒,得一階半級,便自爲足,全忘修學;及有吉凶大事,議論得失,蒙然張口,如坐雲霧;公私宴集,談古賦詩,塞默低頭,欠伸而已。有識旁觀,代其入地。”

說有的人因爲家族的蔭庇,“官N代”或“富N代”,不費力就得了一官半職,就滿足了,不再學習。及至碰到大事兒,研討利益得失,頓時張口結舌,話無見地,雲裏霧裏;即使是酒席宴會,大家談天說地,聊聊詩詞歌賦,有的人就啞口無言,低頭不語,百無聊賴,只剩下打哈欠、伸懶腰了。旁邊有相熟識的人,都替這些人尷尬不已。這一段記述真是生動、有趣。看來,學習一些古詩詞是有必要的,至少還能應付一些場合,不至於落寞。

要學習古詩詞,在小孩子階段最容易熟記。也是在《顏氏家訓》中講到:“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以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經》,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顏之推拿自己舉例說明,人在幼小時,精神專注敏銳,長大之後接觸的事物多了,想法也多了,專注度不夠,所以學習要趁早,切不可錯失早教的良機。他自己七歲時背的經書,以後差不多十年時間就溫習一遍,後來都一直記得;而他講二十歲以後背的經書,擱置一個月,就有些記不住了。顏之推這話是對的。有研究表明,人的記憶力優先發展,小孩子階段記憶力好,記憶力最好的年齡段是6到13歲,而理解力是成人後才逐漸成熟的。所以,小孩子完全可以多學多背一些古詩詞。

我家小孩在奶奶的引導下,小時候學習、背誦了一些古詩詞。三五歲時,就調皮地篡改古詩詞,譬如王維的“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他給接了“我採一個豆,送給馬小丫”,也不知道這個馬小丫是何方神聖。現在,孩子都長成大小夥子了,雖然是一個典型的理工男,卻有着文學氣質,依然對古詩詞情有獨鍾。前幾天,在美讀書的孩子和媽媽視頻聊天時,還給他媽媽講解蘇軾的《定風波》和《定風波》背後一段有趣的軼事。

小孩子,不妨多讀讀詩,多背背詩,多學學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