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中文的“武”字可以證明中國人是永遠愛好和平的

中文的“武”字可以證明中國人是永遠愛好和平的

中國人是永遠愛好和平的,在什麼地方證明呢?就在中文的這個“武”字。

什麼叫“武”?從三千年以前中國人解釋,“止戈”爲武,戈是武器,止是停止。但是人類如何才能永遠停止打仗?只有以武器來阻止武器,纔不打仗。

所以中國文化幾千年,始終不肯去征服別人,只有抵抗侵略。

這個“武”字是“止”和“戈”二字合併,意思是停止戰爭。

《南懷瑾與彼得·聖吉》

孟子在評判了梁惠王與齊國的戰役後,提出了一個軍事的哲學觀點。

他說:“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在春秋五霸以來,直到戰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都沒有“義戰”。春秋二百四十年間,“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沒有爲公道正義而戰。中國上古正統的軍事思想,反對隨便發動戰爭,只有爲正義而不得已啓動戰爭。所以中國的“武”字,是止戈兩字合成的,所謂“止戈爲武”,意思是以威武遏阻濫用武力者。這就是黃帝子孫軍事思想的基本精神。老子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又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這都是“止戈爲武”的精神。

孟子接着說:“彼善於此,則有之矣。”這句話像禪宗的話頭,“如珠之走盤”不落邊際,隨便怎樣解釋,都不對也都對。且不去管古人是怎麼解釋的,我們從多方面去看看。

“春秋無義戰”,這句話是點題,反正三代以下的戰爭,幾乎沒有一次是爲正義而戰的。但是有些人懂了歷史,擅於運用,天下好話說完,壞事做盡,發動了戰爭,卻口稱爲仁義而戰。就如當年日本侵略中國時,提出“大東亞共榮圈”、“大東亞民族主義”、“同文同種”等口號,事實上都是假的,只是說很好聽的理論。其實就是侵略。

“春秋無義戰”,也可以另外解釋爲:本來義戰就很少。對於我們的老祖宗黃帝徵蚩尤,建立民族國家基礎的戰爭,後世學者也有懷疑。且不管懷疑如何,哪個歷史上的戰爭,真正是爲天下公義而戰?“彼善於此”,如果兩方面都能運用得好,正反善惡都會用的話,或者勉強可以打一次戰爭。

無論就上面哪一種解釋來批評,梁惠王的這次戰爭,都是無道的侵略。

孟子提出“春秋無義戰”,但並不是絕對反戰。如果是爲正義而戰,爲仁義而戰,那是“不得已而用之”,是應該的戰。但是爲私慾,爲兼併侵略別人而發動戰爭,這是無義之戰,戰得沒有道理,就應該反對。

他又說:“徵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徵也。”這是以春秋筆法,講到“徵”的問題。所謂“徵”,孟子瞭解中國文化的傳統定義,是“上伐下也”,上面打下面叫做“徵”。譬如說,中央政府看見某一地方有盜匪,或者地方上兩邊發生了戰鬥,於是出兵去消滅盜匪,干預阻止地方的戰鬥,這是“徵”。如果上面發現下面做得不對,出兵以武力去糾正,干預、阻止,或用武力去解決地方的紛爭與錯誤,也是“徵”。這是“徵”的第一個原則。

第二個原則,“敵國不相徵也”,這個“敵國”的“敵”,不是仇敵,而是平等相對立的意思。譬如古文中稱“夫婦爲敵體”,並不是說一對夫婦成了仇敵鬧離婚,而是說夫婦是平等相對的兩方。齊國與魯國,都是受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地位相等,爵位相等,都一樣是“公爵”;而且人口相當,領土幅員也相當,那就是平等的兄弟之邦,就稱爲“敵國”。這樣的兩個國家,是不可以“相徵”的,應和平相處。對方如果沒有對不起我方,沒有侵害我方,就不應該出兵去攻擊對方。像梁惠王出兵打齊國,是沒有理由的,因爲當時齊、魏兩國,是兩個獨立國家,小怨或者有之,但絕無大怨,梁惠王(當時是魏惠王),怎麼可以出兵去打齊國呢?假如是齊國犯了大錯,除非中央周天子發佈命令,號召各路諸侯聯盟,纔可以征伐。現在齊魏是“敵體”之國,魏並未奉到中央政府的命令,怎麼可以擅自出兵去攻擊齊國呢?

事實上,從春秋到戰國,各國諸侯,根本就沒有把中央周天子放在眼裏。春秋之五霸,戰國的七雄,諸侯各國之間的互相攻擊,都自稱“出征”,是歪曲了“徵”的傳統文化定義。後世也這樣說,錯用“徵”的名義,產生了錯誤的觀念,而形成一個思想問題。例如後世的國際戰爭,在戰鬥之前,先要通知對方,犯了什麼錯誤,限期改善,否則將要以武力對付;現代叫做“最後通牒”,音譯爲“哀的美敦”書,如仍不改,於是宣戰。我國古代名爲下戰書,然後展開戰鬥。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是不宣而戰。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亞洲,在中東,在非洲等地區發生的國際性戰爭,都是不宣而戰。

講到戰爭的道理,這種侵略戰爭的發動者,不論當時如何強盛,最後在歷史的紀錄上,總是沒有好結果的。

《孟子與盡心篇》

【公儀伯長息退席,曰:“善哉!王之問也!臣敢以實對:臣之師有商丘子者,力無敵於天下,而六親不知,以未嘗用其力故也。臣以死事之,乃告臣曰:‘人慾見其所不見,視人所不窺,欲得其所不得,修人所不爲。故學眎者先見輿薪,學聽者先聞撞鐘。夫有易於內者無難於外;於外無難,故名不出其一家。’今臣之名聞於諸侯,是臣違師之教,顯臣之能者也。然則臣之名,不以負其力者也,以能用其力者也,不猶愈於負其力者乎?”】

這是個人生大哲學了。“公儀伯長息退席”,公儀伯嘆一口很長的氣,從席位站起來,退兩步。“曰:善哉!王之問也”,換句話說,這是倒過來的文字寫法,就是講周宣王,你問得太好了。“臣敢以實對”,“敢”是個謙虛之詞,他說現在我老實向你報告。

“臣之師有商丘子者”,他說我的老師叫做商丘子,“力無敵於天下,而六親不知”,他的武功最高,天下無敵手。雖然他有那麼高的武功,家裏最親的父母、妻子等通通不知道,爲什麼呢?“以未嘗用其力故也”,因爲一輩子沒有用過力量,也沒有打過人,也沒有殺過人。注意哦!這是中國文化、東方文化,這纔是武士道的精神。

武是什麼道理?戈是武器,止戈爲“武”。所以真正武功到了家,世界是太平的,這是中國文化的軍事哲學思想,武的目的是使世界上沒有戰爭,永遠過着太平的日子。因此中國功夫,所謂少林、武當,工夫學得最高的人,看起來好像一點工夫都沒有。過去我們練武功有幾個戒條,第一不打出家人,第二不打叫花子,第三不打老年人,第四不打女人。什麼原因啊?尊重社會上這些人,尤其尊重老太太,尊重出家人,尊重討飯的。因爲人已經到了討飯的地步,你受他一點氣也沒有關係,他們是可憐人嘛!另一個原因是,這些人不出手則已,算不定一出手武功是天下最高的,所以動不得手。古代有個老太太專門練筷子,那個筷子一出去,被擊中的非死不可。古代還有些纏小腳的老太太,走起路來搖搖擺擺,腰啊、屁股都在扭,她的工夫就在屁股上,你一碰,她的屁股一甩,不曉得幾丈遠就出去了,因此也不敢隨便打。

所以武功雖學到了家,因爲這些戒條,武功等於沒有用,手不能動嘛!因此學武功的人,指甲都留長了,要打人時看到長指甲,就不打了。學武的人戴上戒指,也就表示不打了。武功再高,人家打死你也不還手,當然他也不會被人家打死。

我還看到過一個老前輩,的確武功最高,而人家不曉得他有武功,尤其是內功,練到家了。太極拳是由武當內功長拳變化出來的,武當內功的長拳,腳踏在動搖的樓板上,一點聲音都沒有,這個叫內功。所以太極拳練得好的,在飯桌下面這麼一轉,或是站在四塊磚頭上,就可以打完一套拳,那才叫太極拳。現在打的拳,我叫它是搖滾太極拳,已經不成話了。

他說我的老師武功是這樣高明,“臣以死事之”,所以我拜他爲師,一輩子跟定了他,他要我死都可以。“乃告臣曰”,因爲對他太忠心了,他叫我做什麼都可以,所以得到老師的認可,才告訴我一個學武功的原則。要記住,這也就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原則。

《列子臆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