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請就位第二季爲何好看?深挖其強大的綜藝生態邏輯

演員請就位該是近期最火的綜藝之一了,第一季讓人記住了幾個電影場景,記住了郭敬明與李誠儒吵架,唏噓於一些過氣明星無戲可拍,不算大溫大火。第二季可以這麼好看,頗令人意外。

本人親測,第二季是真好看。

從就位的演員們,到上季延續的導演,到新加入的導演,還有主持人,還有掌握一定規則權利的現場製片人,都很好看,也很會給人"好看"。

整個綜藝角色佈局和規則形成了一個小型的生態環境,這個生態有藝術性的一面,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因此不少名場面,或撕逼、或灑淚、或煽情的,看起來很有美感;也有遵循現實規律的一面,這讓整個場面看起來更真實、更自然。

演員請就位的綜藝策劃思路看起來很套路,很多元素也未必是原創,可是這些策劃元素組合到一起卻達成了很舒服、平衡的生態體系,從而讓綜藝效果刺激又好看。

【好看一】導演的分工

第一季時,我其實對於趙薇、郭敬明以導演身份加盟節目組,有一些些意外。趙薇只導過一部畢業作品《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印象中她的身份還是更偏向於演員趙薇而不是導演趙薇,郭敬明雖有多部小時代作品壓身,但他的所謂電影思維和產品取向,其實更類似製片人、編劇,作爲導演,兩人似乎名份未正、分量不足。

節目組在第一季的思路是陳凱歌、李少紅作爲老一代資深導演,負責搞專業,趙薇、郭敬明作爲有流量有話題的新銳導演,負責搞話題。可一季下來,資深和資深之間、新銳和新銳之間不熟,也沒啥衝擊,資深和新銳之間只有差距卻沒有交集,導致只能靠李誠儒一人之力去完成撕郭敬明任務,導演組生態處於過度平靜一潭死水般的狀態。

爲什麼呢?跟導演們性格關係不大,不是他們不會破冰,不會撕,癥結在賽制及賽制作品。

第二季節目組依然邀請到四個導演,其中陳凱歌、趙薇、郭敬明是上一季的老嘉賓,新加入了香港有資歷有作品的導演爾冬升,代替李少紅。

先不說賽制,光這個陣容就比第一季有意思多了。

除了陳凱歌是名門正統導演出身,另外三位其實都是跨界,爾冬升和趙薇是演員轉型,郭敬明是作家編劇跨界。

爾冬升導演做得很出色,趙薇雖然導的不多,不過她演員身份特別強大,均衡了弱勢。

郭敬明在幾人中,作品、身份和外形上都不是特別討喜,很容易處於頹勢,可是小四畢竟是小四,他特別容易被刺傷自尊,可維護自己自尊時又特別的有信念,在沒有定論的話題面前,信念感是值得尊重的。郭敬明在第二季還是延續着撕和被撕的節奏,可是每每都很有力量感,足以與另外三人形成鼎足而立的局面。

而一出場,爾冬升和趙薇是挽手出場的,幾場pk下來,趙薇和爾冬升友好互動很多,算是一個小小陣營,呆板的平衡感被打破。這個陣營有幾個好處,一是爾冬升作爲香港導演又是新加入嘉賓,由老嘉賓攜手引入,可以迅速融合。二是兩人的商業互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觀衆對兩人的認同度。

再說到賽制,這一季最明顯的變化是演員們的練習作品很多屬於在場導演曾經的作品,這就使得演員們展現作品時,評委和觀衆會不自覺地拿他們的表演跟原作相比,評委也自然地講起自己既往導演或表演時的思路和方式方法,出於對自我作品的保護,一旦他人出現負面評論時,導演們會自動啓動防禦機制,呈現精彩的互懟場面。

之前看《我就是演員》,章子怡、劉燁和宋丹丹擔任評委,宋丹丹常常有一個感慨,那就是演員演不好不全怪他,可能是劇本不好。那會兒宋丹丹說這個沒人懟她,因爲誰也不知道這劇本誰寫的。

到了《演員請就位》,四位嘉賓導演除了做評委還要兼任現場劇目的導演,而評委和觀衆在評價演員們表演效果時,必不可免地需要考慮是演員演得不好,還是導演導得不好。這就尷尬了,明明評的是演員,聽起來怎麼是在批導演了,明明導演們爲了演出效果,盡心盡力地導,出來效果不好已經夠糟心了,還要被批導的不好,於是有意思的較勁又來了。

【好看二】演員的意外——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第二季演員請就位,從一開始就接受市場評價被評爲S、A、B級別。這是第一層的意外,演員們自己的意外以及觀衆們自己的意外都是很真實的,陳宥維是什麼人,名字都沒聽過,怎麼就S了?溫崢嶸居然拿了B,她可是早早就獲得演技蓋章的演員啊。

然後節目組公佈市場評級理由,那些有熱度的演員就是會被市場挑選中,有演技沒有熱度的演員,沒有辦法馬上令投資者獲益,自然排名要靠後了,很現實,市場的生態如此,不難理解也不難接受。正是意料之外清理之中。

第一輪表演,演員們狀況很多,頻上熱搜。

有熱度非實力的那些,陳宥維被批哭起來想在嚼口香糖;王楚然被說只有美貌,沒有靈魂,很快被淘汰。張大大更是憑藉毀滅性演技被批到體無完膚。

有演技沒流量的那些,少年成名的,曹駿、唐一菲、有漸漸泯然於衆人的無力感;持續實力派的,溫崢嶸、黃奕等,也被挖出表演中的弱點。

當然也有表現好的,比如S級裏的有熱度有演技的幾個,胡杏兒、任敏、施柏宇等,這些沒有意外的表演看起來很過癮,巧妙地平衡了那些糟心的表演。

第二輪表演,賽制引發了不少意外,A級演員可以優先選擇劇本和角色,可S級的演員有搶奪他人劇本的權利,B級只能挑別人挑選過的,這參考現實環境的賽制,光選劇場面就已經看點十足。

一輪接着一輪,永遠有我們意想不到的意外場面發生,可是回過頭一想,這些意外又非常理所當然。

即使是一些令嘉賓們如鯁在喉、如坐鍼氈、如芒刺背的表演場面,因爲導演們的理論疏導,演員們或思考或接受,場面顯得非常認真專業,觀賞性很強也很舒適。

算是做到了節目組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撕下標籤脫層皮。

之前《我就是演員》意外也很多,節目組擅長作妖,惡意剪輯,放出某某演員與導師撕的場面,挑起觀衆好奇心;挑選演員存在不純動機,特意挑選一些話題性演員,使得場面刺激但尷尬。因此收穫了極大的關注和熱度。那些被暴露弱點的演員,在現場被評論演技不到位,被批判沒有新鮮感,然後被淘汰。

說實話,看的時候真的是如鯁在喉、如坐鍼氈、如芒刺背。爲什麼呢?

一是節目組總是在挖掘演員們性格中的弱點去做文章,如鄭爽不配合表演、袁立現場跟導師和節目組嗆聲,章子怡評價鄭爽沒有信念感,其實立足點並沒有真正放在演員的表演身上,被淘汰的演員除了背了罵名,毫無獲益。

二是劇目的編排主要依靠演員自身去協調,這種賽制導致演員們的表現受到劇本和編排的影響,呈現給觀衆的作品,往往會感到編排不合理,使得作品沒有魅力。

【好看三】比同類綜藝多了什麼

第二季演員請就位的策劃編排確實用心,通過增加比賽環節元素,使得場面更符合現實生態。

比如,多了導演指導過程,這是同類節目中獨創的。有人說演員請就位應該叫導演請就位,它捧的是導演。其實導演和演員是相互成就的,節目組很細心地爲大家呈現了導演指導排戲的過程,有些演員被點撥後進步很大,有些演員總是差點勁兒,上不去。最後呈現作品接受評價時,可以看出來,演員雖然難受,但內心有思考,只要沒被淘汰,下一次會有所觸動和調整。這是市場的魅力,也能體現出演員自身的力量。

挺正能量的。

再如,多了新創劇本的產生過程。這個考驗導演的導功和編劇能力,同時劇本也在演員的表演時被打磨,我們可以看到導演和演員互相碰撞出火花的時候,也可以看到演員或多或少地制約着導演,導演無能爲力、兩天時間就出兩天效果的時候。

還有,多了個搞事的主持人大鵬。 

大鵬在節目裏爭議較大,有人覺得還是沙溢那種主持好,雖然不善於抖機靈和應變,但實實在在地梳理流程和調節節目氛圍。

個人覺得,大鵬的搞事並沒有達到顛覆節目組的整體氛圍和信念的程度,他改變不了大方向,相反可以給節目組增加看點和激發一些不同觀點的,對於觀衆和節目方來說是有利的。

最後是,評價體系更多元。第二季製片人、投資人、導演、演員、觀衆都加入到評價中來,少了一人獨大,碾壓式指導的意味。

節目目前還沒結束,隨着新一輪的比賽,演員的意外表現層出不窮,演員的進步也是肉眼可見,如無意外,後面的表演會更加精彩。

演員請就位的綜藝生態,是它好看的根本邏輯。一個綜藝節目,光靠一兩個大導演,一兩個流量演員是撐不起來的,它得像個小型環境,自動運轉起來,纔會自動散發魅力與生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