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父輩“章子怡導戲強過演戲”

今天說說《我和我的父輩》。

《我和我的》系列第三部了,章子怡試水導演是該片的重大噱頭。

依舊是命題作文,吳京的《乘風》是那工整的議論文,時時刻刻把主題點得清清楚楚,夠正夠紅。影片中我方軍民根正苗紅,規規整整,敵方日軍兵多車多糧多、殺戮無度、面目可憎,論點論據一目瞭然,直指題眼。但它也存在議論文式影片的缺點,過於一目瞭然,場景設置、人物設計、矛盾衝擊設計的目的性太強。比如士兵爲了保護孩子被炸得血肉模糊,吳京飾演的馬仁興爲了救羣衆大部隊,暴露親生兒子乘風的位置,犧牲了兒子生命換來大部隊的安全撤退,還有吳京經典的持旗飛馳的情節,太像宣傳片了,彷彿這些兵們從一開始就是奔着犧牲自己而去,沒有任何商量和猶豫的灰色餘地,不太真實,甚至讓人產生生命並不重要,大家都是宣傳片裏的面具人的感受。

有網友戲稱"含京量"越高,其影片質量越低,或許還真是有道理的,乘風篇以團長"馬仁興"爲敘述主體是影片缺乏真實感像宣傳片的重要原因,自己誇自己,始終隔層紗。

如果能換個敘事視角,從乘風的視角,從老百姓看這羣士兵的視角,相信反而會更加隱晦,更加感人以及耐人尋味的。

包括演員的表演也陷入了同樣的問題,吳京、吳磊好像是帶着一張人民軍人的面具在演戲,吳京的正氣凌然氣息就像韓式半永久那樣刻在了他臉上,自從戰狼後連着幾部戲都是同樣一張面具在表演,當他在感嘆自己對不起孩子娘,當他痛罵日本鬼子時,原本應該生動活潑的表演,因目的性過強變成強行說教,強行煽情,看多了確實乏味。

而吳磊、張天愛始終甩不掉自身的影子,形成習慣的面部情感表達,很明顯在表演這種類型的人物,沒有入戲。

第二篇章,章子怡的《詩》,劇如劇名,像一首散文詩。爸爸寫的詩,母親寫的詩成了貫穿影片的線索,以及昇華主題的鑰匙。影片的故事講得很好,主題昇華也自然,還有關於一個兒子、兩個爸爸的經歷關係,很巧妙地表達了航天事業是一個一個航天人慣以爲常的自我犧牲換來的,比"乘風"有趣很多,情感是觀衆們自然而然感受到的,而不是劇中人講出來的。章子怡導演首作成績比較漂亮。

可是影后導演在本影片中演技方面的表現,卻不如導戲那麼精彩。劇中的母親太像章子怡本人了,說話的方式,走路的狀態,倔犟的表情,都是那個大明星章子怡,而不是那個兢兢業業的火藥雕刻師。

記得在《我就是演員》綜藝中,章子怡、郝蕾等多次提及建議演員們在表演中根據角色特點,適當變化說話、走路方式,章子怡在演繹這個人物時似乎沒有很透徹地考慮人物雕琢問題。

第三篇章,徐崢的《鴨先知》,是故事,是小說題體,四篇中我最喜歡的一篇,無論是故事還是演員。

徐崢很重視影片電影獨特氛圍的營造,獨特的時代氛圍,獨特的上海區域氛圍,獨特的人物特色氛圍,從而形成了獨特的非現實主義童話式的喜劇氛圍。因爲對於人物設計和展現,有褒有貶,有起有落,不是一味的誇讚,誇張中顯得特別真實,也不覺得尷尬。這是紅專片的正確打開模式。

另外特別難能可貴的是,徐崢在裏面完全讓人想不起來這個人是徐崢,沒有徐崢的影子,也沒有徐崢既往飾演過的角色的影子。

而且《鴨先知》也是四個篇章中唯一把人物性格展現得比較好的一個篇章,人物又戲劇化又生活化,真的不只是臉譜式人物。

第四篇,沈騰的《少年行》說實話還蠻失望的,故事情節、人物設計都很老套的,甚至沈騰、開心麻花們最擅長的喜劇語言也很套路,放不開。小演員的表演挺尷尬的,不是說他們表演得不好,是那種大人式的衝突、對抗很假。還有2050年的智能機器人已經能實現穿越了,卻沒有解決最基本的防水問題,這個bug太不符合邏輯了,已經不能用誇張手法來掩蓋了。

少年行裏頻頻出場的熟悉的沈騰電影裏的人物還蠻讓驚喜的,比如艾倫、比如張小斐、比如辣目洋子。張小斐最讓人驚喜,不知道是不是因爲對李煥英的媽媽濾鏡太厚,覺得張小斐是全片最漂亮的一個,沒有之一。表演也很自然可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