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重要的能力,是從不確定中獲得收益

很多人的人生觀都過於簡單,他們理想的人生,如果呈現出來,只是一些靜態的圖景,就像選取生活中的幾個典型的場景,咔嚓拍出的幾張照片。

他們通過生活的橫截面來定義人生。

如果讓他們暢想一下未來,他們也只能想象自己將“擁有”什麼:房子、車子、怎樣的工作,哪些關係等等。那些外物,撐起了他對人生的定義。

外物的特點是客觀存在,有象徵意義,可以附着想象,能幫助他們假裝固定在某個狀態中,這樣,他們就不用面對真實的,充滿變化的生活。

他們一想到房子、車子和體面的工作,就走入了夢境,就忘記了柴米油鹽,忘記了自己怎樣被生活打磨成今天這個樣子,忘記了自己也曾多少次感嘆幸福與外物無關。

恐懼變化的人,往往有一個脆弱的自體,他們對不確定的恐懼,來自於嬰兒期的經驗。

當人還是一個小嬰兒的時候,它是全然無能的,沒有媽媽的照料,他無法生存。所以,他需要一個穩定的,每當他有需要,都能有迴應的媽媽。當他餓了,而媽媽沒有出現,他就陷入死亡的恐懼。

如果這個媽媽,經常不能按嬰兒的需要給予迴應,嬰兒就對媽媽乃至整個世界產生懷疑,他就感覺除非他有一個奶瓶在自己手裏,否則他就可能死去。

這種原始的,對不確定的恐懼,只能通過一種方式治癒,那就是被“在不確定中探索並很好地活了下來”的新經驗覆蓋。否則這恐懼就會延續一生,令人永遠無法走出嬰兒期的幻想。

恐懼的本意是保護我們,但它也構成了一個人的邊界。不瞭解這恐懼,人就限定在必須擁有什麼的感覺中,一旦無法擁有,要麼焦慮崩潰,要麼創造力被鎖死,接受命運。

對於自己,他們的反應往往是後者,再不如意,也無法跳出舒適圈,到不確定中去接受洗禮;而對於孩子,他們的反應卻是前者,一旦出現了讓他們感到掌控不了的狀況,就啓動一級警戒,強力鎮壓。於是,孩子到不確定中去探索的嘗試,也被扼殺了。

但無論一個人再怎樣厭惡變化,貪圖穩定,也無法改變生命充滿未知這個真相。

如果看不見這個真相,漫長的人生總有機會讓你領悟。

頭條上一位作者分享了她同學的經歷:那是一位一位學霸姑娘,在高考之前得到了學校保送985的機會。

這位“發揮得好可以衝刺清北”的姑娘,思量再三,還是決定握住這份穩穩的幸運。

保送生有優先選專業的福利,她直接進入了學校最有實力的金融專業。大四又獲得學校保研資格,在那所高校完成了研究生學業。研究生畢業後,恰逢一國字頭銀行校招,她又毫無懸念地拿到了羨煞旁人的“金飯碗”。

到此,姑娘用“穩定”的資源和優勢爲自己接下來的人生開了一個穩穩當當的好頭。

但“沒想到”很快發生了:不過幾年而已,她工作地所在的東北某市經濟持續下行,城市活力不足;體制內的晉升又非唯能力,競爭格外激烈,特別是在這樣的國有大行,人才雲集,她的教育背景並沒有多大優勢。她的職業滿足感越來越低。

思來想去,她決定想辦法調回家鄉省會,雖然城市發展平平,起碼離父母近一些。於是,又用盡所有資源和努力,花了幾年時間,調回故鄉。

現在困擾她的是,銀行業越來越強調業績額,她覺得自己的能力已經捉襟見肘。她想跳出來,又不知道是否還能找到更滿意的工作。

如果這位姑娘往來時的路回望一眼,她可能也會有一瞬間的迷惑:如果當初參加高考,積極挑戰;如果當初選擇了喜歡的專業;如果當初選擇了別的工作……如果,能有一次沒有選擇這“確定”的,今天的發展可能更有想象力,最關鍵的是,她也許感到離幸福更近一些。

如果我們每一次選擇,都能夠把當下自己的資源和條件用到極致,是不是就能得到最大收益?那些我們當下能夠看到的“確定”,真的就如此確定嗎?“好成績=好大學=好工作=好人生”這個公式,爲什麼在最後一步就不靈了?

這三個問題是不太好回答的。第一個問題,大家都看到了,還真不一定,至於爲什麼,一會我們接着說。

第二個問題,我只能滴水不漏地說一句:我們當下能夠看到的“確定”,在當下是確定的。隱藏的意思是過十幾年,甚至只需要過幾年,還是不是那回事,就不一定了,但我不打包票。

第三個問題,是我一直以來最願意向身邊的朋友們質詢的。

好工作,從來就不等於好人生。好人生的主體是人,每個人的好人生都不一樣。

大多數人的好人生裏需要有好工作,但沒有人的好人生不需要那種“從不確定中獲取收益”的能力。

如果沒有這個能力,很多人即使有一份好工作,也離幸福很遠。

這個說起來很虛,很玄,我們仍然拿上面那個學霸姑娘的經歷做例子。

她爲什麼會走到今天這個對自己人生不滿意的境地?她擁有的這些外部條件爲什麼不能夠撐起她的人生滿意度?

首先,她缺少把握人生的主動性。

當年她沒有選擇去衝擊學業的最高峯,而是選擇了保送。當然,你可以說這是一種穩妥的選擇;

選專業的時候她又直接挑選了最熱門的專業,當然你可以說,這本來也是一個好專業;

工作的時候,她不加思索地選擇了來校招的國有銀行。當然,你可以說這本來也是一份好工作。

但在她工作幾年之後,當她在工作中找不到成就感,滿足感,也只是一味逃避,幻想逃回到父母身邊就會不一樣,結果仍然要面對同樣的環境,甚至是持續惡化的環境。

可以說,她離好人生一直很近:985大學,強勢專業,體制內大銀行,她的每一個選擇,都不偏不倚地踩在人們對好人生的定義上,但到目前爲止,她覺得離好人生越來越遠了。

值得思考的是,即便她自己的感覺已經與最初的希望背道而馳了,仍然相信這是她最好的人生了。

我想,這可能因爲沒有人告訴她,好人生是沒有模板的。

她只看到別人眼裏的好人生,甚至畢生都在追求別人眼裏的好人生,而忘了人生是自己的,好不好只能自己說了算。

其次,她總在等待環境的餵哺,缺乏創造力。

看到她的經歷,我有一種感覺,她與世界的關係,就像小嬰兒和母親的關係或者說小嬰兒和乳房的關係。

小嬰兒不能照顧自己,沒有創造一個乳房的能力,只能接受。無論擁有的這個乳房帶來好的,還是不好的。

工作以後,面對複雜的現實環境,她隨遇而安,始終沒有爲自己去創造一個相對滿意的境況。

升職,換崗,沒路子;愛上工作,做不到;換個工作,沒勇氣。

作爲一個985大學強勢專業的碩士,她太缺少與自己的教育背景相匹配的創造力。

給什麼喫什麼,喫不到只能哭哭而已,讓人唏噓。

而她最缺乏的,我想,是一種實現自我的內在動力。

具有內在動力的人,是很容易認出來的。他們好像長了狗鼻子,在混合了無數氣味的空間裏,也能分辨出該去往的方向。或者說,即使他也陷於暫時的迷茫,但在他不安於現狀的焦慮掙扎中,最終也會擠出一條通往雄心的路來。

雄心,指的並不是那征服世界的慾念,而是每個人生而具有的,實現自己的願望。

然而,在我們的身邊,具有雄心的人太少了。巨大而莫名的對未知的恐懼俘獲了我們,把我們馴養成套子裏的人。我們又把這恐懼傳遞給孩子,給他們套上套子。

我們能看到外面,但我們中的大多數永遠也走不出套子。

我們以爲,孱弱的人走在套子裏就可以抵擋風雨,卻沒有想過,大風來時,套子也能被掀翻;而身強體壯的人不懼風雨,由此贏得了在廣大天地中自由行走的機會。

我想,所有人都看出來了,“身強體壯”是一個隱喻。

是的,它指的就是那種從不確定中獲得收益的能力:那種把握人生的意願,那種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創造力,那種永不熄滅的內在動力。

在這種能力的加持下,人可以循着內心的光走向自我成就之路。這條路的終點,不一定是父母期待的樣子,但它最大限度地接近自己期待的樣子。並且,由於它掙脫了恐懼和焦慮的牽引力,可能最終到達父母甚至自己原來一輩子也想象不到的地方。

這能力,不是來源於外物,不是來源於車子、房子、好工作,而是來源於成熟的心理狀態、強大的自我和綻放的生命力。

你希望你的孩子生活在套子裏,還是自由的天地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