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讀書打卡【下】

繼上篇,

2020年11月,一個月的時間,幾個姐妹一起,讀完了這本《自卑與超越》這本書。

這次,把7-12章自己的感悟做個輸出。

第七章 學校的影響

【感悟】

1.阿德勒,[1870-1937,67歲],第一次世界大戰阿德勒44歲,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阿德勤在本章關於“學校的影響”中就提出了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他倡導老師、專家/心理治療師、和家長組成一個系統來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書中說,教師怎樣幫助孩子成長呢?教師應該像母親一樣和孩子建立紐帶,贏得孩子們的關注。

2.第一點,對於目前的中國教育,我個人理解大方向是一致的,但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作爲家長,我們不能完全依賴於學校,實事上,現在的家長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看重孩子的教育問題。

3.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父母擁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可以捕捉到自己孩子的興趣所在,在興趣中刻意練習,傳導合作、專注、思考,孩子就可以更好的融入家庭外的環境。

4.作爲孩子領路人的父母、老師,我們要有意注意,不斷在實踐中摸索,避免掉入“寵溺、忽視、懲罰、批評、責備、自我設限等等”的“坑洞”。

5.“心理學家要在孩子身上尋找答案,是什麼阻止他們取得進步?是覺得自己受到輕視,而別的孩子卻被偏愛?抑或別的什麼原因。他們不會批評責備孩子,而是與他們和藹地對話,以更好地理解他們的想法。就算心理學家在談話中提到孩子的具體錯誤,也是放在假定的案例中,並要徵求孩子的觀點。”---就事論事,不涉及品德評判。

第八章 青春期

【感悟】

1.青春期大體處於初中-高中階段,這一時期,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心理上,這個時期,孩子想證明自己是成人,而父母想想證明他們還是孩子,這樣就會形成“青春期反叛”;生理上,身體的成人化發育,會讓孩子感到不安和惶恐,青春期的表現同樣受個人生活方式的影響。

2. 孩子處於青春期,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將批評、壓力、警告轉化爲多鼓勵孩子。書中寫到:“如果孩子缺乏自信,懼怕未來,他們肯定會選擇比較容易的方法來應付”。這句話讓我聯想到自己面對困難事情時,容易逃避。父母引導的侷限性已不可更改,‘難’不是放棄的理由,‘容易’也不是選擇的理由,從成長出發,從原則出發,做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努力是必然的過程。

3. 書中寫到:我們常常會發現一些孩子還沒有具備處理生活問題的能力時,便迫不及待地開始胡作非爲,最終導致了犯罪。14歲是刑法量刑的一個分水嶺,作爲家長我們教育孩子的責任如此之重,經濟問題、性的問題都不能輕視,我們要留意自己的孩子,留意他們結交的朋友,他們對待異性的態度、如何看待學習,有很多犯罪的孩子,都是很早就輟學,在社會上混日子,這種現象和父母關係非常大。關心孩子、愛孩子、鼓勵孩子、發現孩子,可謂任務而道遠,意義重大。

4.  “如果青春期的孩子已經把自己當成是社會中一個善於合作的一分子,學會了奉獻和合作,將異性也看作平等友好的夥伴,那麼青春期就是他的一個機會。如果他對這些認識不足,感到自卑,對環境抱有錯誤的看法,那麼,他就會缺乏進入社會的準備,導致成年後更容易失敗,處於被支配的地位”----處理好人生三大問題,青春期是關鍵時期。

第九章 犯罪及預防

【感悟】

1. 相比矯治犯罪,預防犯罪更重要。孩子4-5歲前的生活模式及解決問題的方式對於其成長是至關重要的,自小缺乏合作精神的孩子,比如:母親不懂得如何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或者父母的關係不和諧,嬌生慣養孩子、或是家庭貧窮、或者身體有缺陷、孤兒等等,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這樣的孩子較容易走了犯罪的道路。

2. 罪犯缺乏合作精神,並不是最主要的犯罪因素,罪犯都比較膽小,當他們面對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就選擇逃避的方式。他們是在追求一種自己幻想出來的優越感目標,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人生態度。

3. 犯罪分子,是在擺脫自卑,追求優越感的過程中,走錯了方向,進入了歧途,他們不能明白社會生活的要求,不關心人類幸福,缺乏社會情感,面對人生的三大任務,處於被動可憐的境地。

4. 作爲父母我們有責任從孩子小的時候開始,就引導他對他人產生興趣,教育孩子明白正確的生活要求,合作和興趣始於家庭,對於優越感的追求需要依靠自身努力,直面困難,只有合作與共贏才能處理好人生的三大任務,從而爲社會做出貢獻。

第十章 工作

【感悟】

1. 職業、個體和社會、婚姻是人生的三大問題,三者之間的關係不是非此即彼、互不相關的,三大問題是同一個問題的不同側面,互爲影響。

2. 書中說,“母親是對孩子職業興趣產生影響的第一個人。在孩子4-5歲的時候,他們所受的影響會對以後職業的發展起着決定性作用,之後的訓練會在學校中開展,在12-14歲(初中階段)孩子應該具備明確的職業目標,我們還要發掘孩子樹立職業目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從背後的原因中我們可以觀察出孩子的努力目標,從而幫助孩子訓練自己,學會獨立,並在分工的框架中,通過合作來追求自己的興趣。

3.我們可以培養孩子從小做家務的能力、在班級中完成相應的工作、注重分工與合作、懂得奉獻;反之,逃避工作、漫步經心、懶惰等習性會爲孩子日後的擇業埋下挫折的種子,成年之後工作不順利,也談不上其他兩個問題會是和諧發展的。

4.沒有所謂的天才,成功是1%的天賦+99%的努力,所以幫助孩子儘早的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努力奮鬥,這一點對於孩子的擇業是特別的重要。

第十一章 個體和社會

【感悟】

1. 最古老的人類追求就是與人結伴。我們不可能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我們在與同事、朋友、愛人的交往與合作中感受生活的氣息。家庭是一個以他人利益爲中心的組織,我們通過奉獻,通過與家人的合作,來建築和諧幸福的家庭關係,這一點提示我們,在家庭中的角色不是哪一方說了算,更不是控制,不是討好,也不是冷漠,而是理解與合作。

2. 自私自利,這種態度無論對個體還是對集體的進步都將是巨大的障礙。自私自利的人,有時表現很明顯,有時卻很隱蔽,我們要有識別這類人,從而採取積極主動的做法來應對。

3. 家庭和學校是培養孩子合作精神的主要場所。家庭和學校的目的都是將兒童培養成社會人,成長爲人類羣體中平等的一員。如何做呢?父母應該和睦相處,並對家庭之外的人友善和氣;在學校,孩子會感受到自己是班級的一分子,是別人的朋友,也信賴他的朋友。滿足了這些條件,孩子就能自信的面對人生問題,並找到能夠造福他人的答案。

4. 什麼是社會興趣?社會興趣又稱社會情感。指人類的同舟共濟感,標誌着全體人類的積極社會關係。這些關係要健康且具有建設性,必須包括平等、互惠以及合作。

第十二章 愛情和婚姻

【感悟】

1. 愛情只有在婚姻中才能體現圓滿,是對異性伴侶最親密的奉獻,表現爲生理上的吸引、相濡以沫的陪伴以及生而育女的共同願望。個體心理學對於愛情和婚姻的解釋讓我對家庭生活有了更深刻和向上的理解。奉獻,吸引、陪伴、共同的願望構成了夫妻雙方和諧美好的基調,遇上事情雙方需要同心協力,取得成績雙方也要共享美好,我還想“委身”這個詞,每個人都必須關心對方甚於關心自己。

2.  富有創造性的幸福婚姻,夫妻雙方是平等的,沒有支配與服從,只有相互理解與尊重。我們以何種態度對待婚姻生活,也是受小時候形成的生活方式的影響。所以,我們給自己的孩子帶來什麼影響,由孩子自己來撿選,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經營好與愛人的關係,對於孩子日後的婚姻生活會有好的影響。

自卑感,是個人趨向優越的原動力。

明確自己人生的意義,用合作來化解生活、工作、家庭中的各種問題是我讀這本書的最大收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