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路上】自卑與超越

hello,hello,大家好!我是能幫助你們發現內外在美——形象設計師小夏

一天一天、一週一週,時間飛過一般,眼看着一年又要結束,新的一年即將來臨。

曾幾何時,我既然害怕時間的流逝,對於自己的變化,每每想起都有點不可思議,因此我們永遠要相信人的潛力是無限的。

喜歡現在自己的狀態,爲了自己喜歡的事可以展現出以往沒有的毅力,還有不管目前有沒有達到自己心中所想要的狀態,沒關係,每個事都有個過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儘管去用力過好當下的每一天。

感謝自己還活着,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可以陪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長。


今天跟大家分享《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的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爲20世紀三大心理學家。

我們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感,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可怕不可怕,會不會給我們造成內心的傷害,主要看我們是怎麼解讀“自卑感”?

有人說:“我很自卑,我嘴笨,害怕社交,害怕去人多的場合,我說錯一句話,可能就成爲大家的笑柄,我不想當小丑…”

有人說:“我有很多優點,但是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點,只要我攻克了一個點,我就又成長了一步。我要超越每一個階段的自己,不斷去發現不一樣的自己,這是一種喜樂。”

每個人對於自卑的解讀不一樣,就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第一部分 如何解讀自卑?

很多人也會好奇,爲什麼人會有自卑感?

這要從每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的解讀說起,人們對於自己生命意義的解讀是通過對三個問題的反應來詮釋:

1、與自然環境共存(職業)

2、與他人合作、配合(社會)

3、自身繁衍(性)


第一個約束:與自然環境共存(職業)

每個人都要維持自己的基本生活,都要通過自己的職業與這個社會做聯結,不管是上班還是創業,都得有自己生存的本領。


第二個約束:與他人合作、配合(社會)

我們通過職業與社會做聯結,那在這個社會關係中離不開“人”,要去跟人合作、配合。

其實與人合作無處不在,隨時都處在人際關係當中,就像我們一生下來,就跟自己的母親合作,我們從母親身上學習跟人合作的方式,是在愛與尊重的條件下合作,還是不關注與不尊重,我們從父母身上學到的合作方式會直接影響我們今後與他人的合作方式。

我們無時無刻都處在人際關係中,要通過職業去獲得收入、地l因此我們要學會合作、配合。


第三個約束:自身繁衍(性)

自身繁衍,生命的延續,需要有兩性關係,自然就延伸出婚姻家庭,這更是一門大學問,更要我們去好好經營。


這三個即是約束也是我們的三大任務,我們對這三個約束的定義,以及我們對它們的解讀不同,我們是積極去應對每個階段每件事情每段人際關係,還是選擇逃避;

是帶着愛、尊重自己與他人去合作,我們就會收穫越來越自信的自己,因爲我們有很好的人際關係,我們有自己的界限和原則,由此我們對人生意義的定義也就完全不同。


第二部分 容易引發自卑的童年經歷

1、有器官缺陷

2、受到過度寵愛

3、被忽視


1、有器官缺陷

有器官缺陷的兒童,因爲自身更其他人不一樣,肯定會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加上別人的眼光和言辭,即使沒有自卑情結也會有自卑情結。

那父母要如何去引導就顯得特別重要,因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陪伴的時間最久也是最親近的人,如果父母承認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獨一無二,也就能更好的去做心理疏導,帶着愛與尊重去跟孩子溝通。

引導正向積極的方向,孩子也能活得樂觀快樂,視自己爲“我就是我自己”,“我就是獨一無二的我”,專注在其他地方,在其他地方發光發熱,不把器官缺陷當回事。

如果在童年期間,父母不能恰當的解釋,或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不能夠正確地對待,可能就會影響孩子一生,一直活在自卑的世界裏,出現性格問題,甚至精神層面出現問題。

除非後面他自己接觸心理學,通過閱歷與內化,去撫平自己童年受到的傷害。


2、受到過度寵愛

受寵的兒童特別容易出現問題,因爲他們從小得到的訓練就是期望自己的願望被當作法律來對待,無需努力就出類拔萃,認爲生活就意味着要做第一,意味着成爲最重要的人,自己能夠得到想要的一切。

如果他賦予了生活這樣的意義,他將在生活中經常碰壁,因爲他所使用的是錯誤的思維錯誤的行爲。


3、被忽視

從小被忽視的孩子,是極度缺乏安全感和愛,他們拼命想要抓住一切能抓住的人或事。抓住了好像就有安全感,有存在感。

他們會覺得跟他人之間的關係是要靠鬥爭得來的,否則一切都會沒有。

恐懼佔滿了他們的內心,他們可能會想要得到自己東西的而去不擇手段,因爲他們的潛意識裏認爲不爭就會沒有。


第三部分:家庭對於孩子的影響

母親對孩子的影響

1、不關注孩子

2、對孩子的愛被誇大


1、不關注孩子

社會或一個家庭給予媽媽什麼樣的地位或尊重以否,很大程度會影響她對孩子的關注度。如果她對孩子不關注,她就無法投入更多的愛來對待這個孩子。

我們很多時候都在談合作精神,當一個媽媽抱起孩子那一刻,就是在培養孩子與媽媽的合作,因此媽媽在生活中如何去跟孩子合作,也是孩子跟媽媽互動中學到的人際關係第一課。

很多在家全職帶孩子的媽媽,如果沒有得到社會與家庭的尊重或給予她想要的地位,就會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家庭主婦,帶孩子就是浪費她的時間精力,因爲她內心覺得我不應該這樣,我應該過更精彩的生活,她試圖努力地證明,用這種抱怨來尋找內心的優越感,來感受到說我是屈尊了,我現在是被埋沒了。

這種想法的媽媽會在帶孩子過程中,沒辦法給予孩子真正的關心和愛,因爲她無法投入到這段關係中,她想要的東西不在這個當下。

這個時候孩子也不能夠學會跟母親好好地合作,以致成人後也無法與他人建立健康的合作關係,除非他意識到以往的經驗是需要修正的,纔會越來越好~


2、對孩子的愛被誇大

另一個極端就是媽媽對孩子的愛被誇大,經常會跟孩子說“你是我身上掉下的一塊肉”“你是媽媽的全部”…

如果過分強調這個東西的話,孩子會很輕而易舉就能引起媽媽對自己的關注,因爲他們之間是彼此佔有的關係。

孩子會認爲:我的媽媽只屬於我一個人,不屬於任何人,甚至弟弟妹妹、爸爸都不可以,他爲獲得媽媽的關注,和佔有媽媽,可能會故意“惹是生非”,會半夜尿牀、驚醒、大喊大叫“我口渴了”…等等一系列反應,只爲引起媽媽的關注,努力使媽媽靠近自己,反過來佔有媽媽,這時候孩子會出現大量的人格問題。


父親對孩子的影響

1、母親獨佔孩子,把父親排斥在外;

2、父親試圖控制其他家庭成員。


1、母親獨佔孩子,把父親排斥在外;

父親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與母親同樣重要,因此不容忽視,起初他與孩子的關係不是很親密,因此發揮的作用稍晚,但是如果母親不能把孩子的興趣擴張到父親身上,會影響孩子情感的發展,這個過程可能會遭到嚴重阻礙。

比如擇偶標準、婚姻觀、婚姻幸福…

母親過度佔有孩子,把父親排斥在外,認爲孩子都是自己一個人帶大的,父親沒有盡到一點責任,那麼傳達給孩子的價值觀就會出現嚴重偏差,會影響他的婚姻觀。

而且父母兩個之間爲了爭奪更多的愛而出現爭執,無法更充分的合作、配合,那麼孩子也不知道合作的正確及有效的方式,除非他對婚姻的最初印象被糾正過來,要不然就會在悲觀的婚姻觀念下成長。


2、父親試圖控制其他家庭成員。

如果父親脾氣暴躁,試圖控制其他家庭成員,那麼男孩子就會從對男人的預期中得到一種錯誤的觀念,女孩子則更受其害,她們會對婚姻產生恐懼,把男人描述爲暴君,婚姻對她們似乎是一種征服和奴役。

如果母親試圖控制他們,就會變成自戀型媽媽,情形也就會反過來,對整體家庭也將會是災難~


因此我們來總結下,家庭如何幫助兒童避免自卑:

1、母親應在育兒中得到尊重;

孩子需要父母給予尊重,母親也是,每個人都是一樣。

如果生兒育女的母親無法在家庭中得到尊重,那麼沒有自我價值感的母親也無法傳達給孩子自信、有愛、與他人良好合作關係的正向思維。

2、父親避免成爲權威,而應是家庭一員;

父親要有與其他家庭成員平等相處的意識,如果只有權力至上,俯視家人與孩子,那麼孩子也會“學習”到父親與人相處的那種方式。

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父親承擔家庭責任,母親也承擔家庭責任,家事一起分擔,遇到事情一起商量,而不是“我主外你主內”“大事小事都要聽我的”“一切我說了算”。

不是我在給予,別人只是在接受,在美滿家庭中,父親跟母親只是勞動分工不一樣而已,家中不應該有管制者,每個場合都應該避免不平等的感覺。

因此當父親能與家庭其他成員和諧共處,有商有量的來,孩子也會學會這種與他人的相處方式,不會因爲父親的控制而深受其害,反而會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3、夫妻避免在孩子面前過分親暱。

有些父母會在孩子面前“秀恩愛”,適當的可以,如果過分親暱,就會給孩子帶來一下不必要的影響,比如孩子會覺得自己無法融入到這個家庭當中,自己不受重視,就會去想一下方法來引起父母的關注。


第四部分:自卑感與優越感

人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結,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看待這份自卑以及超越自卑?

有人會“破罐破摔”,反正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就認命了;

有人會“陰陽怪氣”,我都這樣了,你們也別想好過,一起悲劇吧;

有人會“不懂裝懂”,缺什麼偏要炫什麼。

有人會“破釜沉舟”,我就不相信自己不行,我要去挑戰一下,享受冒險的快感與收穫時的成就感。

我們不用覺得丟臉或內疚,這很正常,在我們身上會把自卑變成一種前進的動力,整個社會人類就是因爲有了自卑纔會不斷前進,如果人人都覺得自己已經很好了,社會也穩定了,那就沒有各種發明、改進、創造…


當我們把自己的自卑放大,我們就會越發自卑;當我們用錯了超越方法,可能就會陷入自卑無法自拔。

案例:就像有一個人從小被人傷害,很自卑,認爲“我一定要出人頭地,我要比任何人都強,我要掙很多錢,他咬牙切齒要成爲這樣一個人,因此成人後就想拼命賺錢,越多越好,可以爲了錢不擇手段,甚至可以傷害周圍所有的關係。

所以簡單的追求那個優越感,會帶來人際關係的惡劣,帶來對整個社會的傷害,甚至可能會走上不歸路。


還有一種超越自卑的方法就是:

我很自卑,從小受過傷,所以我什麼都做不了,因爲我有病:有廣場恐懼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礙…

案例:

有個20幾歲的小夥子尿牀,檢查身體都沒有毛病,就是心理有問題,他用這種方法來逃避成長,他希望自己永遠也不要長大,逃避對自卑感的感受。

因此如果我們錯用瞭解決自卑的方法與看待自卑的角度,後果將非常糟糕,會引起心理病態和各種各樣的問題,

當我們把自卑放小,甚至接納自卑,會發現我們正在慢慢的超越自卑,並帶來真正意義上的優越感。


第五部分:超越自卑的原則:

1、尋找真正的生命意義;

2、學會合作。

在學會合作的基礎下去尋找真正的生命意義,把自己的價值與社會的價值聯繫在一起。

通俗一點說,就是通過自己爲社會解決問題,通過自己與他人合作,通過自己關愛他人,來最終實現自己的價值增長,讓自己覺得自己是很有價值的一個人,很多人在我們的幫助或影響下生活變得越發美好。

我們通過爲這個社會作出了貢獻,從而降低自己內心的自卑感,也才能生活的淡定幸福。

所以有一句話叫做“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幫助自己”,價值感讓自己遠離自卑感,別人的生活美好了,自己的生活也跟着一起大放異彩。


不管童年的經歷給自己帶來了多少自卑,幸虧我們自己長大了,通過學習,我們有了自我思考、判斷及修復能力。

我們可以從偏離軌道上重新出發,一切重新開始,一切都在到來,永遠心懷美好和希望,相信美好會不請自來。


最後用《次第花開》中的“無我”來總結今天的《自卑與超越》:

事物都是緣起的,不可能恆常不變,不可能有一個不需要條件而自生自有、完全獨立的“自我”,我們處在一個“無我”狀態下,我們的身體不屬於自己,但作爲處於連續不斷、無窮無盡的逐漸變化中的聚合體,會存在幾年、幾十年或者上百年,而思想、情緒、感受等心識卻是念念生滅,更不具常一性。

我們都認爲“我”就是“我”,比如我們減肥之後,會覺得自己當然還是原來的自己,不但沒有缺損,反而更加完美。肉體無論是增加還是減少,我們都認爲那是“我”。

那麼“我”就是可變的,可變的事物不具有永恆性,而是隨着外部條件及內在成分的改變而時刻變化。既然時時在變,哪裏還有一個實存的我呢?可見,以肉體爲我,不過是一種幻覺,意識層面的瞬息萬變就更不用說了。

我們的自卑也是一樣,屬於意識層面的東西,我們認定它無常就是無常,我們通過不斷成長、內化,最終把自卑轉化成真正意義上的優越感,我想這就是我們人生的意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